
古人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可不是诽谤造谣。
古代士兵的素质,甚至包括今天大多数士兵的素质,都不是很高,真正能做到恪守纪律,不烧杀抢掠的部队,其实是很少的。
拿古代来说,春秋时期,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大哥晋国求援。
晋国将齐国首都给围困了起来,可是围困很长时间也无法攻破城池,于是他们便拿城外百姓撒气,将城外所有百姓都给杀了:尽烧屠其郭中。
还有就是我之前讲过的一个金国将军胡沙虎的故事。

这小子率军抵抗蒙古,结果蒙古大军刚过来,他就跑了,这都不是打败仗,临阵脱逃了属于是。
但是人家干出啥事了呢?

在跑的路上,路过张家口蔚县时,大喊自己打了胜仗,让蔚县县令犒劳军队,就因此把蔚县官府的金库给抢了,还打死了一个县令……
以劲兵七千遇大兵,战于定安之北,薄暮,先以麾下遁去。众遂溃。行次蔚州,擅取官库银五千两及衣币诸物,夺官民马,与从行私人入紫荆关,杖杀涞水令。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不新鲜了。

南明时,四镇之一的刘良佐是个什么货色呢?
在接到马世英的南直隶邀请后,这家伙一路上“沿途淫劫”,导致“临淮民闻其将至,严兵固守”,刘良佐很生气,“攻之,不下”。
在清军将李自成打败后,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得知李自成撤退路线会经过武昌,也是直接吓跑了,居然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要去南京。
出发之前,将武昌居民“无少长戮之”。
这些人可都没打胜仗,但是该屠城还是屠城。

主要是因为,在这些人的眼里,百姓居民只是财产的另外一种体现,你别管人家是打了胜仗还是吃了败仗,那跟你没关系,只要他在你这座城池里,那这座城中的所有百姓财产就都属于他,他有绝对的支配权利。
换句话说,打不过敌人,还打不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么?
再者说,在打仗之前,军官一般都会承诺给士兵们破城之后的妄为,并以此来作为奖赏激励,如果没有这份激励,那么那些士兵就也不愿意卖命攻城了。
像是清朝阿敏对士兵说的:“我既来此,岂能令尔等不饱欲而归?”
并不是所有军队都是解放军,都会冻死不拆家饿死不掳掠。
李自成在邓州打了败仗,临逃跑时将邓州“老弱尽杀之,壮者趋而南下。”
为啥呢?

就是他觉得这些都是他的财产啊,既然是财产,就不能留给敌人。
所以,并不是打赢的一方才会烧杀抢掠,甚至有时候败军更容易做这些事,毕竟打赢的一方可能还会基于统治需要,争取民心呢。
但是败军就不一样了,反正也失败了,反正这座城也守不住了,干脆老子给霍霍了得个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