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2025年4月28日)
先做一点铺垫。
设想你遇到了一个新事物,请问你是怎么把它“装进”大脑的?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把这个新事物归类到你大脑里已经设定好的某个类别中;另一个是为这个新事物创造一个全新的类别。
比如你2006年之前就已经在用手机,你非常知道手机是个什么东西。有一天,你听说苹果公司发布了一个叫“iPhone”的东西,你会怎么理解这个新玩意儿呢?
一种方式是认为“这就是一个全屏的手机”,把它归类到“手机”这个已有的范畴。那么你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就没有结构性的变化,只是多了一点信息而已。
另一种方式,是认识到iPhone不只是手机,它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全新的应用生态,甚至会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么你就会发现“手机”这个分类已经不足以容纳iPhone,你必须创造一个新类别装它。
是把新知识填进旧框架,还是扩展你的框架?这就是认知成长的关键。
根据这个思路,有一位儿童认知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发明了四个很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叫「图式(Schema)」,更贴切的说法是「经验盒子」,也就是你现有认知框架中的各种分类。
比如说,球形的东西就是一个图式,凡是可以用手抓的东西也是一个图式。对一个刚学会抓东西的婴儿来说,世界的东西都分为“可以抓”和“不能抓”这两类,一切圆形的东西都是“球”。
第二个概念叫「同化(Assimilation)」,这个翻译是学术界的标准说法,其实本意就是「纳入」或者说「装进盒子」,也就是把新事物放进你的旧图式之中。
一个有“狗”这个图式的幼儿看到任何四条腿、毛茸茸的动物都说是狗,这就是同化。把iPhone看作一款新型手机,把ChatGPT看作一个新的聊天工具,都是把新事物直接塞进旧盒子,是同化。
第三个概念叫「顺应(Accommodation)」,意思是新建一个图式,扩充你的模型。
妈妈告诉孩子,这不是狗,这是小猫!孩子在头脑中建立了“猫”这个新图式,这就是顺应。
那你说是不是顺应就比同化好?也不是。你不能见到什么新东西都扩建模型,该归类还是得归类。同化应该远远多于顺应,你的世界观才是稳定的。
第四个概念叫「平衡(Equilibration)」,也就是整理你的盒子,让原有图式和新建图式达成平衡,形成稳定认知。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失衡——再平衡」循环中进行的。你拥有的图式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复杂,对世界的判断越来越自如。
皮亚杰只研究了儿童的认知成长,后世的学者把这个框架推广到了成年人的成长。
顺应,也就是增加新盒子这一步,你可以叫它「升维」,毕竟多一个图式你就多了一个理解世界的维度。维度少的人就如同参数不足的AI模型,见识再多新东西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旧瓶装新酒。
新建图式总是费力的,所以大多数人中年以后就停止了升维。而如果你坚持把所有圆的东西都叫球,认为乘法只不过就是“多次加法”,你就研究不了“盘子”这种东西,你就不能理解”百分比“的概念。
这就引出了凯根。凯根认为,人的认知成长并不仅仅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而是一个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皮亚杰只关注了逻辑认知能力的升维,凯根则扩充到了社会情感认知和自我身份认知的演化,并且把人的心智成长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冲动心智(Impulsive Mind)」。这是典型的幼儿思维,想干什么就去做,行为都由本能驱动。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绕着自己转,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就是「全能自恋」。自己的玩具拿过来就玩,别人手里的玩具他也是拿过来就玩,他就没有「别人的」这个概念。
而这样的行为很快就会有后果。当你逐渐意识到世间万物并不是都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当你在头脑中建立「他人」的图式的时候,你就在走向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叫「工具心智(Instrumental Mind)」。你意识到别人是独立的个体,也理解这个世界有客观的规则,但你仍然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这个阶段的人做事都是从简单的奖励和惩罚出发的。我遵守规则是因为违反规则会受到惩罚,我洗碗是因为妈妈说了每天洗碗就给我五块钱。这是一种交易式的思维模式,认为他人只是达成自己目标的工具。
这是儿童思维,但有些成年人也停留在这个阶段。比如一个销售人员,他眼里客户和同事不过是自己完成业绩的工具,工作只是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他知道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转的,但他的行为是围绕自己转。
当你认识到他人不是工具,你的图式中他人都有情感、有愿望的时候,当你开始尊重他人的时候,你就在走向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叫「社会化心智(Socialized Mind)」。你很关心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比如一个刚入职场的大学生,很想快速融入,做个努力上进、符合企业文化、值得信赖的好员工。
这个阶段其实挺好。你学会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你很能为别人考虑,你是负责的家长、忠诚的下属和诚恳的好人。
但这里的问题是你是用他人的眼光定义自己。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总想符合社会期待。你服从权威,缺乏独立判断力。
可是公司希望你加班,妻子希望你早回家,你听谁的呢?
你必须意识到别人对你的期待互相矛盾,开始建立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的图式,才有可能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个阶段叫「自我授权心智(Self-Authoring Mind)」。你不再按照他人的期待来活,你决心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注意这可不是回归冲动心智和工具心智。自我授权不是任性也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设定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康德不说吗?只有从原则出发的决定,才是道德的决定。
而为了找到那些原则,你会反复追问自己:“我真正相信的是什么?”“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当一个大学生决心选择一条和父母期望不同的职业道路的时候,他就进入了这个阶段。
一个有原则、有主见的人,这正是很多个人发展类读物最推崇的人格状态。这样的人可以承担领导责任。
面对一个企业决策,董事会闹成一团各说各话,作为CEO的你说,我认准了,只有这么做才符合我们公司的长期使命和价值观,我宁可牺牲短期的利润!于是别人必须适应你。这就是自我授权心智。
可以想见达到这个阶段的人不多。世间有多少人不但坚持原则,而且坚持的是自己设定的原则的呢?
但自我授权心智仍然不是最高级心智。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原则可能不合适,工具箱里多了“调整原则”这个盒子的时候,你才会走向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也是最高级心智,是「自我转化心智(Self-Transforming Mind)」,也可以称为“自我超越心智”或者“反思心智”。
我们专栏经常引用的菲茨杰拉德那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你不再被某一个身份认同所束缚,也不再把自己看作某种价值观的执行者。你可以跳出自己之前建构的原则体系,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价值观、意识形态、制度和文化,理解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和复杂背景——而你,则是一个协调者。
你因势利导,帮助系统往好的方向演化——即便那不是你最初预设的方向。
最高的境界,是能够根据不同情境不断地重组自我、演化自我,从而实现高度的自由和持续的流动。
换句话说,你的图式盒子可以随时调整,它们不是组成固定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你可以随时给自己增加新盒子,也可以调整放下旧盒子。
你具备了高水平的「元认知」能力,能随时审视自己已有的认知架构,进行调整和升级。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做不到。要达到自我转化心智,你不但必须经历丰富的人生,而且进行了长期持续的自我反思。
一个例子是我们以前讲过的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他作为南非的黑人领袖被白人关在监狱里很多年,终于革命成功接管了国家政权——但他并没有陷入“我们黑人终于出头了!我们要为黑人奋斗!”这样的原则中。他没有率领黑人向白人复仇,领导了奇迹般的和平过渡。
坚持原则是很了不起,能调整原则才是最高的。但调整原则又不是没有原则,你体会一下这个差别。
05
你的世界模型的复杂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心智水平
大约是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智的升级。如果你的心智没有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同步转型,那就等于AI训练语料增加而参数不变,总把新知识装进旧盒子,就不会真的提升智能。
高中生大多是社会化心智,指望考个好成绩被老师认可,最看重考试分数。可是大学希望你有点自我授权心智,你得自己决定选什么课,对什么感兴趣。身处第四阶段的教授说你们要独立思考!要学会质疑!可是还在第三阶段的学生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我要有自己的见解?你直接告诉我标准答案不好吗?
心智升级的关键,不是获取更多知识,而是创造新的图式盒子,实现皮亚杰所说的顺应和再平衡。这才是「开放头脑」的精义所在。
一个孩子意识到:“世界不再围着我的欲望旋转”,他才从本能中脱身,迈入工具心智;
一个少年意识到:“我不是孤岛,我是评价、规范和归属之中的人”,他才在镜像中形成自我,迈入社会化心智;
一个成年人意识到:“我不是他人的作品,我是自我意义的作者”,他才在价值的碰撞中锻造方向,迈入自我授权心智;
一个思想者意识到:“连我信以为真的信念,也只是构造出的系统之一”,他才真正开始脱壳自渡,迈入自我转化心智。
你的世界模型的复杂度,决定了你能达到的心智水平。心智进阶最清晰的标志,是过去控制你的东西,如今变成你手中可供审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