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以色列"纳尼亚行动",暗杀核科学家背后的惊涛骇浪!
华山穹剑
2025年6月25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20日)

一、睡梦中的屠杀,科学家的血,染红了人类的良知

 

6月20日,《以色列时报》援引以色列12频道的消息,披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以色列上周对伊朗发动代号"纳尼亚行动"的袭击,9名伊朗顶尖核科学家在睡梦中被同时暗杀,第10人随后也遇害。更可怕的是,以色列使用了某种"特殊武器",但具体细节被严格保密。

 

 

这些科学家并非在实验室、办公室或通勤途中被袭击,而是在自己的家中,在毫无防备的睡梦中被杀害。以色列情报部门显然精心策划了这场屠杀,确保科学家们连发出警报的时间都没有。一名以色列高级官员甚至得意地表示:"这些科学家以为在家就是安全的,但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暗杀,而是一场国家恐怖主义行为。以色列政府公然派遣杀手潜入伊朗,对科学家进行"定点清除",甚至不惜在深夜发动袭击,让科学家们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这种行径,已经超越了战争的底线,是对人类基本道德和文明的公然践踏。

 

二、以色列的逻辑,为什么一定要杀科学家?

 

以色列为何如此执着于暗杀伊朗核科学家?一名未透露姓名的以色列高级官员给出了"理由":"军事领导层和设备可以替换,但培养一名掌握核心知识的核科学家需要很长时间。"

 

换句话说,在以色列看来,杀死科学家比摧毁核设施更"高效"。因为设备可以重建,但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人脉网络一旦被消灭,伊朗的核计划将遭受重创。这种逻辑极其冷酷,却也极其现实——以色列根本不在乎国际法、人权或道德,他们只在乎如何彻底扼杀伊朗的核能力。

 

更可怕的是,以色列的暗杀行动并非临时起意。据报道,这10名科学家早在去年11月就被标记为暗杀目标,以色列情报部门花了数年时间追踪他们的行踪,最终选择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动手。

 

这种"精准猎杀"的背后,是以色列情报系统的冷血和高效,也是国际社会对这种国家恐怖主义行为的纵容。

 

令人震惊的是,尽管以色列的暗杀行为如此恶劣,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异常克制。美国国务院只是"表示关注",但没有明确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方保持克制",但没有点名以色列;欧洲国家更是集体失声,仿佛这场屠杀从未发生。

 

这种沉默,无异于对以色列的默许。当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得不到惩罚,它就会变成一种"合法手段"。以色列已经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只要他们认为有必要,就可以随意跨国暗杀他国科学家,而国际社会对此无可奈何。

 

更讽刺的是,以色列的暗杀行动,恰恰发生在伊朗核问题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此前,美伊双方曾尝试恢复伊核协议谈判,但以色列的这一行动,彻底掐灭了和平解决的可能。以色列根本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技术,无论和平与否,他们都要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

 

三、科学的末日,当科学家成为战争牺牲品

 

这9名伊朗核科学家的遇害,不仅仅是对伊朗的打击,更是对全球科学界的沉重一击。

 

核科学、量子物理、人工智能……现代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全球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然而,当科学家成为国家恐怖主义的牺牲品,当科研工作随时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谁还敢投身于高风险领域的研究?

 

更可怕的是,这种"定点清除"模式可能被其他国家效仿。如果以色列可以随意暗杀伊朗科学家,那么其他国家是否也可以对以色列、美国或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下手?科学的进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总之,以色列的"纳尼亚行动",是一场赤裸裸的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它不仅杀害了无辜的科学家,更践踏了国际法、人权和基本道德。

 

如果这样的行为不被制止,如果国际社会继续沉默,那么科学家的血不会白流,但人类的良知将再次蒙羞。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