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中日韩三国围棋教育对比,哪种模式最适合孩子?
聶衛平圍棋道場
2025年6月25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20日)

在父亲节文章中,我们看到日本名誉棋圣藤泽秀行对孩子的围棋教学,12岁10级,16岁定段,这样的速度让人不得不感叹藤泽先生教棋的效率。

 

藤泽秀行之子,藤泽一就八段

 

不过这也勾起了小编的好奇心,能有这么快的速度,日本的孩子们、甚至韩国的孩子们都是怎么学围棋的呢?与当下中国的围棋教育环境相比,日韩两国的围棋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来看一看,中日韩三国的围棋教学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01

 

中日韩三国围棋教育对比

哪国最具发展潜力?

 

基于历史发展、社会需要、围棋行业发展等多样原因,中日韩目前的围棋教育模式是完全不相同,而从模式的演变来看,我们也得以窥见三国围棋实力差距的根源。

01
日本:道场时代的没落与教育变革

 

在围棋教育方面,日本崛起最早,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围棋教育的先驱,然而在围棋教育方面,日本似乎走了一个盛极而衰的路子。

 

1937年,28岁的木谷实移居神奈川县,创办了木谷实围棋道场,这也成为了日本道场(dojo)模式的开端,日本道场模式,讲究的是择优录取,全天候训练,当时木谷实为了寻找好的围棋苗子,可以说踏破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并以极低的价格让这些有天赋的孩子们在道场学习,这也成为了围棋教育的开端。

 

木谷实在监督孩子们练棋

 

在木谷实和道场模式的努力下,木谷实围棋道场培养出了大竹英雄、加藤正夫、石田芳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赵治勋、小林觉等一大批影响至今的棋坛巨星。1970年弟子总段位数突破了两百段,木谷道场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围棋道场。

 

然而这样的模式,也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学围棋的热情,难道不冲职业的孩子们,就不该也不配学围棋吗?当然不是,所以到了现代,日本的围棋教育也发生了改革,以日本棋院、少儿学校为代表的机构成为了日本围棋教育的主力,孩子们不再是全天候学围棋,而是先到附近的少儿学校学围棋,有资格、能力者再进入日本棋院,成为所谓的“院生”,接受更高级的指导。

 

值得一提的是,上届应氏杯冠军一力辽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成长起来的,当时少年一力辽上午在少儿学校学围棋,下午再去上学,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应氏杯冠军一力辽,也是在围棋学校成长起来的

 

比较遗憾的是,日本如今已经没有全天候学围棋的机构了,这也让日本的整体棋力大不如前,再加上比较强调“尊卑”的教条式教学法,让日本的棋力很难再实现突破。

 

藤泽一就八段这样评价日本的围棋教育:“日本现在需要的就是涌现出一些‘天才’。”

02
韩国,高度扩张化的教育体系

 

韩国的围棋教育发展,其实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最开始的时候,韩国其实也是学习的日本的道场制度,1945年,赵南哲回到韩国创办汉城棋院,这算是韩国围棋教育的开端,在那之后一大批知名的围棋道场先后建立,比如权甲龙道场(1983)、金原道场等等,其中权甲龙、许壮会、金原道场并立,形成“研究会制”模式,学员封闭式训练,师徒关系灵活(如李世石需鼓励,崔哲瀚需鞭策)。

 

而韩国真正的围棋教育大发展则得益于曹薰铉的崛起,在曹薰铉赢得应氏杯冠军后,韩国学围棋的热情空前高涨培训机构从100所(1990年)爆发至1000所(1990s中期),在这种热情下,政府也开展了多样的措施保护围棋热。

 

曹薰铉在世界棋坛上的精彩表现,促进了韩国围棋教育的发展

 

1997年,韩国政府将围棋纳入中小学课后课程,2006年整合为“放学后学校”项目,围棋教师数量激增(2014年登记学校达1600所),这些都让韩国围棋教育更加现代化,围棋不只是职业棋手的路,也是每个孩子的路,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教育系统中,很多具有高实力的棋手脱颖而出也就不奇怪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1998年韩国明知大学开设了全球首个围棋本科专业,2001年设硕士点,2009年设博士点。课程涵盖围棋史、教育学、心理学,毕业生涵盖职业棋手、教师、媒体人,自此韩国围棋教育走向成熟。

03
循序渐进,百花齐放

 

中国的围棋教育,与时代背景深深联系在一起,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其实就有了围棋教育的雏形,那就是地方省队,在70年代,围棋省队一度被解散,到了80年代才重组。

 

得益于棋圣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守国门”般的表现,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阵围棋热,在当时洛阳的体校制度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围棋教育模式,当时人们会把片区里比较有天赋的孩子统计出来,再送到体校去学围棋,那时候体校不仅会给孩子们书籍看,更会给孩子们发放2角、4角、6角的补贴,以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这也让洛阳很快发展了起来,众多职业棋手从洛阳走出,让洛阳拥有了“百段之城”的美誉。

 

洛阳体校模式,让洛阳围棋发展迅速

 

然而体校的模式,其实依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天才少年们的涌现,说到底还是回到了那个问题:

 

“围棋,到底是不是只给有天赋的人学的?”

 

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90年代,以聂卫平围棋道场(1998年)为首的中国第一批围棋道场开始出现。起初,聂卫平兴办道场只是为了给那些落选国家队的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有一个地方能专心练棋,因此采取的仍然是老一代的道场模式,想要进入聂道,也同样需要考核。

 

1998年以聂道为首的第一批围棋道场出现

 

但到了后来,人们越来越发现,学习围棋不只是那些有天赋的孩子们的事,围棋的教育意义、对孩子的开发也绝不只局限于那些有天赋的孩子身上,每个学围棋的孩子,都应当得到良好的教育。

 

2012年,聂卫平围棋道场开始向少儿围棋教育转型,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在此之后,中国少儿围棋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围棋教育的价值也越来越在实践中被更多家长发现、认可,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常昊介绍,目前中国每年新增的围棋儿童数量在200-300万人,这也说明了中国围棋教育的火热程度。

 

不仅如此,随着“围棋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目前围棋已经成为许多一线城市中小学的可选科目,孩子们在校园内也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到围棋,这也为孩子们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此外,中国的道场模式依旧存在,对于那些有志冲段的孩子们来说,像杭州棋院这样的政府支持的机构,也为孩子们提供了全天候学围棋的场地,而两种模式并列发展,也让中国围棋的厚度不断增强。

 

“少年强,则国强”,从这点来看,中韩围棋教育的优越性,显然让两国的围棋发展变得更为迅猛,也让围棋赛事变得愈发好看。

 

02

 

围棋与教育

从来都密不可分

 

中日韩三国的围棋发展历史,其实就很好地给我们上了一课:“一个国家围棋整体实力的强弱,其实并不在于那些不世出的所谓‘天才’,而是一个国家教育的产物,重视围棋教育,就等同于重视围棋本身,好的棋手更需要好的环境来栽培,祈求于天降大任,不如给孩子们优渥的土壤,这其实也是包括聂道在内的众多优秀围棋道场一直在做的事。”

 

在今年的北海新绎杯上,中国军团包揽了8强中的5个席位

 

如今,围棋教育在一线城市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无论是师资配比、教学体系还是长期发展都比较适合孩子,但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围棋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对于高段位的孩子们缺乏培训手段,这也是很多家长不辞辛苦将孩子送往一线城市学围棋的原因。

 

围棋与教育,从来都是密不可分。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