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到底是什么情况?
罗輯思維
2025年6月28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6月26日)

01

当环保成了“各说各有理”

正式开始之前,先铺垫个背景。
在网上有几类话题特别容易引战,比如豆腐脑是甜是咸,胡辣汤到底属于河南还是西安,再有就是环保问题。
你可能觉得奇怪,环保有什么可争的?我们当然要保护环境。但是,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观点也不同。
比如,刘能认为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为了支持环保刘能决定不坐公交车了,他买了一辆自行车,还鼓励全家人每天和他一起骑行。这乍一看够环保了吧?但赵四马上跳出来反对,说刘能你知道工厂生产一辆自行车要产生多少碳排放吗?你知道报废的轮胎处理起来多麻烦吗?而公交车,不管你坐不坐人家都照样行驶,你骑个自行车完全就是多余,是自欺欺人。
刘能和赵四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分歧,是因为环保这个事太复杂了。每个人的每个行为,都会影响到环境。但这个影响的链条太长,以至于每个人都只能观察到其中的某个局部,都只能掌握片面的信息。
而垃圾处理这个话题也是如此,它的链条非常长,每个人掌握的信息不同,观点也不同。今天我们不评价观点高低,而是尽可能呈现出关于垃圾焚烧的更多事实,为思考这个问题建立更全面的视角。

02

中国的垃圾焚烧率,排名第一?

接下来,一起看看卓克老师的观察。
首先,“中国的垃圾不够烧”,这个结论是不是真的?根据目前可查的公开数据,它确实是真的。2010年,全国的垃圾焚烧厂是100家左右。而现在呢?在1000家左右。什么概念?全世界的垃圾焚烧厂,登记在册的大概有2000家,咱们中国就占了一半。
单论垃圾焚烧的处理能力,我们是毫无悬念的世界第一。而且这个趋势几年前就已经很明显了,只是这两年才被更多人注意到。
这可以算是过去取得的成绩,但是,这却并不是未来的主流方向。卓克老师说,网上一些视频里宣传的垃圾焚烧,和今天的主流垃圾处理方法其实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千万别觉得,焚烧垃圾的产能巨大,意味着垃圾焚烧行业一片大好,事情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要知道,今天全球主流的垃圾处理方式中,优先级最高的是回收循环利用,无法回收的就填埋,没有填埋条件的再焚烧处理。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填埋的优先级要比焚烧高?假如一直填埋,地球不就成了垃圾场了?
但事实上,填埋不是倾倒。垃圾在填埋之前要先压缩处理,一立方米的空间,大概能埋下一吨垃圾。这意味着什么呢?万维钢老师曾经算过一笔账,一个长宽深都是一公里的坑,就能埋下一个像天津这样规模的城市,一年产出的所有垃圾。当然我们可能不会挖这么深的坑,但你可以感受一下垃圾填埋的容纳能力。
换句话说,填埋技术的挑战不在于空间,而是密封和速度。要确保垃圾被密封妥当,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同时填埋需要时间,毕竟,即使按照最粗糙的想法,总得先挖个大坑吧?
垃圾处理的优先级之所以是回收第一,填埋第二,焚烧第三,是因为按照这个顺序,是最省钱、最节约资源,也对人危害最小,碳排放也是最少的。
2023年全球垃圾的处理中,处理方式占比最大的是填埋,占比68%,回收和堆肥的占比19%,焚烧的占比最少,是11%。
这个优先级只是大原则,各国根据自身情况会有很大浮动。
比如欧盟,在回收循环上做得最好,占比48%,接近一半都回收了。
再比如日本,是所有国家中焚烧第二高的,达到了72%,因为地太少了,都不够人住,当然更不能用来填埋垃圾。
有人可能对这个数字有疑问,因为他们听说日本是以垃圾分类精细化而出名的。精细到什么程度?据说一瓶辣椒酱吃完,玻璃瓶上的贴纸都要单独分类到可燃垃圾中,金属瓶盖按照金属回收,玻璃瓶还要再单独回收。
政府担心有人在外面不分类地乱扔,于是就减少垃圾桶,整个城市都找不到几个公共垃圾桶。垃圾回收都做到这个地步了,他们的焚烧率为什么还会这么高呢?
卓克老师说,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日本的统计口径里,是把焚烧的部分称为热回收的,也算进了回收类别的统计中。而在大部分国家里,这是两码事。因此,日本官方年报里会显示,塑料回收率高达87%。看着很高,但这87%是由62%的焚烧加上25%的回收组成的。
日本全国有900座垃圾焚烧厂,密度世界第一,而且为了维持这些焚烧厂运作,日本居民的大部分垃圾都是直接烧掉的。他们平时费尽心思做的垃圾分类,在实际的垃圾处理层面,大都是无用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日本居民的垃圾分类,它的教育意义已经超过经济价值。它能提醒人们重视环保,但实际的经济收益到底有多少,就另当别论了。
日本的垃圾焚烧率72%,世界第二,而排在第一的,是咱们中国,焚烧率73%。

03

为什么中国有这么高的垃圾焚烧率?

有人可能会说,日本焚烧率高是因为国土面积小,但中国土地资源丰富,为什么也有这么高的焚烧率呢?
首先,有技术因素。
我们的垃圾焚烧技术确实在进步。垃圾的焚烧不是简单地烧掉。简单说,它分成了预处理、焚烧、发电、烟气处理、飞灰净化等环节。要确保垃圾焚烧,产出的电尽可能多,同时残留的有害物质尽可能少。
更关键的是政策的推动。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垃圾处理中,焚烧占比只有6.5%,还不到今天占比的1/11。
2011年,相关部门结合咱们国内的实际情况,开始在政策上推动垃圾焚烧。从2011年开始,首次设置城市焚烧能力要在“十二五”期间达到35%以上。“十三五”期间把目标提升到全国50%以上,东部重点城市要达到60%以上。“十四五”规划中把这个比例再次提升到65%,并且把焚烧产能直接纳入各省资源化率的考核。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各省设立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焚烧垃圾发电的,国家是按6毛5一度电收购的,而其他方式发电的上网价格大约只有4毛钱。此外,再叠加每吨70—120块的垃圾处理费,利润就很可观了。
于是在补贴政策下,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垃圾焚烧就在高速增长。垃圾焚烧的速度,远远超过垃圾产生的速度。
于是,到了2020年,垃圾焚烧行业的发展明显放缓。一来是因为地方政府补贴收紧。二来是因为咱们国内首次提出垃圾的强制分类。这个分类,就把烧起来能赚钱的东西给分走了。
垃圾焚烧行业之所以能发电,是因为垃圾里面有大量的塑料、织物、纸板。假如垃圾全是由这3种成分组成,燃烧的热值大约2500万焦耳/千克。烧这些垃圾最划算。
而假如全都烧厨余垃圾,产生的热值只有塑料的八分之一。假如烧玻璃、灰渣、石头,热值甚至为负数。
而且要知道,焚烧垃圾时,还要额外添加柴油之类的助燃剂。这是为了提高焚烧温度,因为垃圾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叫二噁英,这个东西只有温度超过980℃才会被分解。假如把添加的助燃剂算上,垃圾焚烧就又多了一笔成本。
而垃圾回收,收的又都是什么呢?重点就是塑料+织物+纸板,因为它们都是可以很好地循环利用的。但它们恰恰就是焚烧垃圾中最看重的热值最高的那几样。
卓克老师说,垃圾的回收和焚烧,从本质上就是对立的,回收搞好了,焚烧就会下降。而垃圾的回收再循环,无论是从成本上、环境压力上,还是碳排放上,都是远远胜过焚烧的。
比如,上海市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施行垃圾分类,仅仅过了3年,可回收和厨余垃圾的直接回收率从之前的21%猛增到54%。2023年,上海的垃圾焚烧厂有24%的产能是闲置的。
这种趋势到了2025年更加明显。目前,我国垃圾焚烧厂已经有4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不可否认,在2020年之前建起来的焚烧厂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在那之前,中国的垃圾堆积问题一度很严重。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都会有几座垃圾山,那些都是等待填埋的露天垃圾。
垃圾焚烧发电厂经过10年左右时间,不但解决了每日新增垃圾的问题,甚至还把之前填埋的部分垃圾挖出来烧掉,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

04

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现在挑战在于,随着垃圾分类的发展,可焚烧的垃圾正在减少,而且将来还会持续减少。
因此,为了谋求新出路,很多垃圾焚烧厂看中了越南,那里离中国相对近,而且垃圾问题严重,不要说焚烧了,连填埋都做不到位,大量垃圾都是露天堆放。中国这些标准制式、环保指标优良的焚烧厂在当地建成后,还可以拿到像中国十年前一样的补贴和垃圾处理费。
最后,回到咱们国内。既然垃圾分类是未来的趋势,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看看垃圾回收上做得最好的欧盟。欧盟的垃圾回收率世界第一。这么高的比例,与欧盟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比如,欧盟要求,所有的塑料瓶使用的原料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塑料,不能是全新制造出来的。同时再叠加碳税政策,就导致对生产商来说,直接使用新资源,不如用部分的可回收物划算。而生产商对再生资源的稳定需求,就给上游的垃圾分类提供了动力。
卓克老师说,垃圾分类在中国可能会有新的模式。今天一些创业者正在做新尝试,在垃圾回收站使用光谱设备和AI视觉识别,挑选出值得回收的垃圾。
同时,假如政策层面再推出针对回收材料生产的补贴,这就会使咱们国内的垃圾分类也有稳定的下游需求。这么一来,既可以减少垃圾分类给居民带来的时间成本,又可以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
换句话说,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技术、政策,以及人的观念,都是其中的关键齿轮。只有这些齿轮都动起来,整个系统才能有效地运转。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