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不靠学历靠能力,精细化时代的生存指南
罗辑思维
2025年7月10日

01

隐性的学历成本急剧增加

我先从两个基本判断说起,相信你也多少感觉到了:一方面,学历所带来的普遍溢价正在慢慢消失;另一方面,获得学历的成本却在急剧增加。
我先重点来谈第二点。对于“学历成本急剧增长”这个说法,你可能会疑惑,的确这两年不少高校都在涨学费,但是涨个千把块钱,甚至更多到几千块钱,还是可以接受的,说“急剧增长”会不会太夸张了?
真的一点不夸张,因为教育的成本,除了看得见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直接成本,还有看不见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头。我一个个来分析:
先说第一类隐性成本,教育的机会成本,就是“因为读书而没有赚到的钱”。简单来说,本科毕业后读了三年硕士,就少赚了3年本科学历的工资。当然,每个人赚到的钱是不一样的,我们选一个社会平均数据来做简单参考。
数据显示,2024届硕士研究生的平均月薪是7715元,本科生是6199元,而相当于高中毕业的中职生,以2023年上海的数据为准,大约是3848元。
简单算一下,读三年硕士研究生丧失的机会成本,是三年的本科生收入,大概22.3万,而读四年大学本科丧失了四年中职毕业的收入,大概18.5万。
这样算下来,按照目前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薪资差距,硕士需要12.3年才能打平机会成本,本科生相对中职生好很多,只需要6.6年就可以打平。
下面是具体的计算方法:

硕士生和本科生打平机会成本:223000÷(7715-6199)÷12≈12.3

本科生和中职生打平机会成本:185000÷(6199-3848)÷12≈6.6

当然,这是一个很粗略的计算,比如我们没考虑读硕士和读本科期间,额外多花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没有考虑工作三年或者四年期间的涨薪,如果加上这些,那机会成本就更高了。
但计算之后,有一个结论还是很明显的,就是读本科很有必要,但读研究生真得“三思而后行”,因为读硕士带来的工资增量并不高。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要追问了,说马老师,我读了硕士,虽然刚毕业时的工资不高,但是我后面几十年,作为硕士可能的工资增速会比本科生高吧,这个是长期收益啊?
这个想法没错,但这其实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二类同样很隐蔽的隐性成本,教育的风险成本。这类成本和投资是一样的。你买了一只股票,可能赚钱、可能不赚不亏、也可能亏得本金也没了。而“本金亏没了”对应到教育投资上,其实就是失业。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至少这两年,“高学历”可能对应着“高风险”。
智联招聘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应届大专的offer也就是工作机会获得率是56.6%,高于应届本科的45.4%和应届研究生的44.4%。更夸张的是,应届研究生的offer率是断崖式下跌,短短一年就跌去了至少12个百分点,形势变化太快。
这背后可能的因素,第一是这几年研究生供给持续大幅度增加,供过于求了;第二是研究生们期望的薪资很高,但是就业单位能提供的薪资却大幅度低于预期。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2024届硕博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是12083元,远高于本科生的期望月薪6898元;但实际情况是,2024届硕士实际能获得的平均月薪是7715元,不到期望值的65%。
相比之下,本科生的期望值和实际值,差距就很小。其实对于大多数岗位来说,本科生就够用了,而且性价比高很多。
此外,另一个风险成本是,很多人发现读完三年硕士后,就业环境更严峻了,当初本科毕业时能拿到的职位和待遇,硕士毕业后反而拿不到了,更不用说还要和已经积攒了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同学,同台竞争。
简单说,就是读硕士这三年中更高学历的溢价增速,可能抵不过就业市场的跌落速度。所以你能看到,考研报考人数在2023年达到顶峰后,这两年连续大幅下跌了总共80多万。这些,都是教育在急剧增加的风险成本。

02

教育成本高、收益少,怎么破?

说到这里,你可能有点焦虑了,教育成本这么高,收益却越来越少了,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呢?
其实我们说的学历贬值,是大多数人的一种处境,但不是全部。时代变迁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而我们正在迎来一个能力精细化的时代。换句话说,理解并跟上这个时代趋势,才能有效抵抗学历贬值。
我举个例子,现在的选拔机制都在转向更精准的人才筛选。比如新高考改革、强基计划等。过去,高考更多是一个通用人才的筛选器,保证智商和学习能力足够就好,大学只是提前进行城市化、工业化、社会化的预科训练。
但现在,就要做更精细的筛选,更早开始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你可以理解成,之前是手工作坊时代,有点误差问题不大,而且狂飙的时代,有极高的容错率;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是产业高端化时代,连0.01公分的误差都不行,而产业的极致要求,最终都会落到人才需求上。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专业的学历非常扛贬值,根据具体专业的发展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面向未来的新兴专业,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
比如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工程等,具体可以参考第60节课程。这些专业大多是多学科融合、跨领域联动的交叉学科,或者是传统学科加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本质上都是对传统学科中真正有效的能力进行二次整合,同时加速消解被时代淘汰的能力,体现的正是对人才精细化能力的培养。
当然,面对这类新兴专业,也要保持谨慎态度。因为教育体系其实夹在中间,左右两边分别是行政指令和市场规律。
行政指令的短期影响,强大而快速,但从长期看,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规律。这就像工厂生产了一堆产品,如果市场上没有需求,工厂当然可以修改生产计划,但这些产品只能被时代淘汰了。
所以新兴专业的溢价,也包括了一部分风险溢价,因为承担了要被市场验证的未知风险,所以也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第二类,是已经被市场验证的学历敏感型专业,它的一个表现是,研究生起薪比本科生高不少,比如50%。
举个例子,数据显示,南京大学第一届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30.38万元,而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是48.21万元,是本科生的近1.6倍,更多这类专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比较。反过来,大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其实对学历不敏感,高学历也可能没有高起薪。读一个更高学历,除了能更容易考公考编,进体制内,在市场端的就业性价比并不高。
总结下,我的建议是,如果能承担风险成本,可以多选择面向未来的新兴专业;如果偏好稳妥,可以选择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学历敏感型专业;但至少要避免在学历不敏感的专业上投入太多。

03

职场人士怎么提高就业溢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是职场人士,没有机会再选专业了,要怎么提高自己的就业溢价,应对能力精细化时代?
我认为,至少要做好这两件事:
第一件事,针对职场新人,或者有换行业需求的职场人士。那就是建立技能清单,并梳理阶段性的可验证成果。
具体怎么做?我分享一个低成本的办法,先至少找10个你非常满意、非常向往的优质岗位,合并同类项,找到“不会但常见”的技能,放进你的技能清单里,花半年到一年时间聚焦,往这个方向使劲。相信我,可能会有奇效。
注意啊,我这里定了时间限定,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是给自己设定好切换时间和止损条件,不要一味投入资源在概率很小的事情上。
比如,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如果副业没有带来任何收入,新技能也没有带来明显的职业可能性,就要及时止损,重新分析。总结下来就是,勇敢尝试、多次试错、小步迭代。
第二件事,面向更广泛的职场人士。要持续更新知识框架和技能体系,把学习过程变成“打怪升级”的过程。
这条更多是培养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我提醒两点:一来,你的学习提升,要能更快地解决更多问题;二来,这些问题要有市场定价,不是自嗨,而是真的有效。
好,我们今天谈了很多关于教育投资和能力培养的性价比抉择,但教育是一项投资,也不只是一项投资。
《柳叶刀》在2024年发表过一篇论文,结果发现,教育可以延长寿命。每多受一年教育,全因死亡风险就会下降1.9%,其中完成小学教育,可以降低大约13.1%的死亡风险,完成高中教育降低24.5%,而完成大学及以上教育,可以降低34.3%。
换句话说,教育的意义,远不止每个月到手的薪资,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在为我们这一生持续带来收益和更多的幸福感。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