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23日)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技术之父”的马伟明院士的故事。
他是金一南教授口中“堪比钱学森”的国士,以一己之力带领中国航母跨过蒸汽弹射,直接迈入电磁弹射时代,技术领先美国。他让美国斥资40亿美元、耗时20年研究,却几近烂尾的电磁弹射项目相形见绌。
2016年,一张“上将为少将撑伞”的照片刷爆网络。那个撑伞的是原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上将,而他身旁的,正是马伟明院士。这位41岁便成为中工院最年轻院士的科学家,是美国梦寐以求却无法招揽的人才。
一、寒门学子,遇伯乐绽放光芒
1960年,马伟明出生于江苏扬中一个普通家庭。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父母老师眼中就是一个“病秧子”。尽管瘦骨如柴、体弱多病,但学习成绩优异。
他刚考上高中时,父亲却要求他退学去学手艺,以分担家庭重担。马伟明拗不过父亲,只好退学,拜师学起了无线电修理。这下急坏了一位惜才的数学老师,她几次登门做工作。老师告诉马伟明的父亲:这孩子悟性极高,培养得好很可能成大器。
正是这位女教师的执着,中国少了一个会修无线电的师傅,多了一个为国家打造最尖端武器的军事科学家。
1978年,马伟明高中毕业恰逢高考,因为选择了服从调剂,高考揭榜,马伟明被海军工程大学录取。
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让他一度难以适应,甚至想过退学当“逃兵”。后来回忆起大学生活,他说:那时我想要自由,认为一个做科技创新的人,需要有足够的自由。
幸运的是,中国海军电机学科开拓者、电机科研团队创始人张盖凡教授,发现了这颗明珠,不断鼓励他坚持理想。本科毕业后,马伟明放弃读研机会,而张教授不断写信鼓励他。最后一封信是一纸命令:你必须马上回校考取研究生,国家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这句嘱托,成为马伟明毕生的追求。
二、怒吼外国专家: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型潜艇研制面临“卡脖子”难题:高效能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完全依赖进口。更令人忧心的是,马伟明发现进口电机存在致命缺陷——“固有振荡”问题,可能导致潜艇动力系统瘫痪。
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敏锐地发现,电机输出电流存在固有振荡问题,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造成整个动力系统的瘫痪。自负的西方专家根本不屑一顾,还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根本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马伟明:核心技术必须中国制造,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但电机“固有振荡”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连国外专家们都束手无策,更何况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完全是空白。马伟明憋着一股劲: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哪怕少活十年,我也要攻下电机技术难关!
然而,解决问题远比指出问题艰难。当时,国家仅拨付3.5万元科研经费。马伟明带着团队,将一间20平米的洗漱间改造成实验室。
没有先进设备,他们东拼西凑;没有现成图纸,他们自己绘制。夏天,洗漱间闷热如蒸笼;冬天,寒风从缝隙灌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团队历经6年攻关,进行了几十万组实验数据分析,最终成功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一举解决世界性难题。
8年后,当马伟明到外方公司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设计缺陷时,外方专家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马伟明怒斥: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翻译被怒吼惊呆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照直译!”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
外国专家一下子就懵了。当他们证实此发明专利为中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等时,马上换了一副嘴脸,提出以150万美元购买专利。马伟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将成果无偿献给国家,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近4亿元。
三、弯道超车,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马伟明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在电磁弹射技术上的突破。
当时,美国已研究电磁弹射21年、耗资32亿美元。国内不少人认为,中国能掌握蒸汽弹射已属不易。但马伟明力排众议:“要搞就搞最前沿的!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当时蒸汽弹射器是国家立项,但马伟明竟然绕开蒸汽弹射,直接去研究更先进更难的电磁弹射。很多人都出来阻止:中国连蒸汽弹射都没研制出来,又怎能一步登天研制电磁弹射呢?
他向决策层立下军令状:保证五年内攻克电磁弹射技术。有人质疑:“美国花了21年,我们五年可能吗?”马伟明回答:“搞科研不是比时间长短,而是比创新思维。我们走的是与美国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十个小时。饿了泡碗面,困了在椅子上打个盹。
2007年的一天,他从生产设备地回家时出了车祸。颈部骨裂需要住院观察,但他却带着颈套,天天到实验地工作。
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终于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比美国更稳定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系统。
2022年6月17日,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下水,成为世界首艘采用电磁弹射的常规动力航母。
2025年,福建舰在首航试验中成功实现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起飞,标志着中国航母技术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核潜艇是世界大国中最有威慑力的武器之一,马伟明也将目光瞄准了核潜艇。我国早期核潜艇噪音水平很糟糕,曾被赤裸裸地嘲讽为“海底拖拉机”。
对此马伟明提出研制一款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又能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发电机。专家教授们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面对质疑,马伟明没有任何动摇。之后又是十年的艰苦攻关,2001年,他终于研制出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彻底摒弃了传统机械推进轴,将噪音降低10%以上,完成了一次“潜艇静音”的创举。
这一年,年仅41岁的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年,这项技术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2001年,41岁的马伟明当选院士,他把鲜花献给自己的恩师。
四、爱国情怀,拒绝美国诱惑扎根祖国
马伟明的成就引起全球关注,美国多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都被他断然拒绝:“美国即使给出再多的价码,也与我无关。别人怎么选择,我无权干涉,但我自己绝不会离开祖国。”
这种爱国情怀,源于他对国家培养的感恩:“是国家送我上学,给我平台。我的成果不属于个人,属于国家。”
2010年,他研发出“中压直流输电网”。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舰船上,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这一技术水平,反超领先国外十年左右!
2017年,马伟明又提出一个足以改变海军装备发展的思路,在世界独创性的提出“全能舰”的概念。
全能舰,就是指将电磁轨道炮、激光武器、电磁火箭炮、电磁线圈炮等舰载高能武器,与全电舰船技术集成,使一艘战舰具备系统的防空、反潜反导和对海、对岸的精确打击能力,一艘就能抵一个航母编队。
这一设想再次让国际瞩目,再次引领世界舰船技术发展方向。
如果说“两弹一星”元勋让新中国在动荡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那么马伟明院士则是让当代中国军事实力更加强大,让国人能够安享和平繁荣的守护者。
让我们共同向这位为国奉献的科学家点赞致敬!如果您也被马伟明院士的事迹感动,请转发此文,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
|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