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学会提问》:在AI信息爆炸下保持清醒
罗辑思维
2025年9月30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9月25日)
 
1. 专家的话,要听,更要思考
我们不能蔑视专家,因为他们的知识能帮助我们。但我们也不能照单全收,马上照做。
正确的做法是:听取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意见,然后自己评估判断,敢于质疑,构建自己的答案。
2. 从“海绵”到“淘金者”
海绵式思维:像海绵一样被动吸收信息。优点是吸收多,不费脑;缺点是无法分辨哪些该信,哪些该扔。
淘金式思维:我们掌握主动权,随时提问,主动质疑作者的主张和证据,在客观评价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一个“淘金者”,比当一块“海绵”更重要。
3. 警惕“晕轮效应”
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的积极或消极特征,与他的一切都联系在一起。
比如,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学霸”是好孩子,而“学渣”更容易被怀疑。但一个人成绩好坏,和他的品德没有必然关系。
4. 警惕“信念固着”
每个人都容易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
但最大的偏见,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偏见,而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心怀偏见。
5. 辨识“人身攻击型谬误”
书里打了个经典比方,有些人往往会去攻击“送信的人”,而不是讨论送来的“信息”。
比如,有人说某个分享非常无聊,一定就有人抬杠“人家又没有邀请你分享,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想想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太常见了。
6. 辨识“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会陷入一种极端认知:除非一个解决方案可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否则就拒绝接受,甚至不愿尝试做出改变。
比如,不少人就因为AI有幻觉,就完全拒绝使用AI,等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再说。
但是,这种坐等完美解决方案的出现,只会让我们固守原地,没有进步。
这些常见的谬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里随处可见。
建议你有空时可以好好翻看一下这本书,这样,在这个信息繁杂的世界上,我们能看清楚背后的很多东西,不至于每天都跟在那些热点新闻的背后,患得患失,异常焦虑。
最后,如果你想第一时间了解AI相关动态,学习如何跟AI高效协作,欢迎你加入快刀青衣老师主理的《AI学习圈》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