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普通人与诺奖的距离,大概有多远?
罗辑思维
2025年10月9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7日)
 
01

科学诺贝尔奖得主的三个共性

第一,他们大多在北美出生并长期任职。数据显示,54%的诺贝尔奖都授予了北美的科学家。
第二,他们平均在40岁左右做出里程碑成果,然后等待大约20年才被授奖。最容易获得诺贝尔奖的年龄是54岁,平均获奖年龄为58岁。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他们深深嵌入在一个以既有得主为节点的“学术家族”中。
说白了,很多诺奖得主基本上都是一个圈子里的,新人想进来,得有老人带路。研究发现,727名科学类诺奖得主中,多达696人都能追溯到同一个学术谱系。换句话说,95.4%的诺奖得主,都身处某个圈子里。
其实,不光诺奖,图灵奖也有类似的规律。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分析了74名图灵奖得主的经历,发现他们有一个最大公约数身份:这个人大概率是美国籍的白人男性,已婚,拥有博士学位。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计算机科学的顶尖人才中,三分之一来自数学专业,只有3个人在本科时主修计算机科学。
你看,至少从诺奖和图灵奖的情况看,这些获奖者普遍地域集中、背景相似、师承有序。

02

成为人群中的前5%的路径一直存在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完了,这不就是在拼出身吗?普通人还有戏吗?
当然有。咱们先把结论放在前面,普通人向上跃迁的路径不仅存在,而且机会不少。注意,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来自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的观察。
我们先看这么一组数字,以美国社会为例。首先,家庭收入在最下方25%的群体中,有51%的人第二代能够步入中产阶级。福布斯富豪榜中,59%是第一代富豪,白手起家。这些数据说明,阶层流动的路径一直存在。
其次,对于社会中层来说,在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社会中,大约20%的中间层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会发生阶层的向上跃迁。也就是说,在我们身边的同龄人中,平均每5个人里,就有1个在有生之年会再向前一大步,朝着更高的收入层级迈进。
最后,具体来说,这个迈进体现在收入上,会增加多少呢?还是以美国的数据为例,美国中位数家庭的收入是8万美元,前10%家庭的收入是16万美元左右,大约是中位数的两倍。假如能进入前5%,收入可以提高到34.6万美元,也就是中位数的4倍多。
简单说,对一个美国的社会中层来说,收入提升2—4倍,进入人群中的前10%或5%,这样的情况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概率发生。你看,这个比例并不算低。
当然,假如想成为人群中的前0.1%,比如达到诺奖得主这个级别,那么除了努力之外,还要讲机缘,靠运气,以及非同寻常的天赋。但是,成为人群中的前5%,这个路径是一直存在,并且相对可控的。

03

什么人更有可能实现向上跃迁?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有可能实现向上的跃迁呢?吴军老师在《吴军来信2》里做过很多观察。今天,我们主要说说其中比较容易被掌握的几个行动策略。
第一,那些实现跃迁的人,普遍都在年轻时,就积攒了足够的势能。假如一开始处在低处,想往上爬就非常艰难。
势能从哪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学校与专业。名校和基础学科天然势能更高。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或选择数学、物理这样的基础专业,未来转向其他方向更容易。
你看,图灵奖得主中,三分之一来自数学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基础学科就像万能钥匙,哪扇门都能开。反过来,从普通学校或冷门专业向顶尖方向跃迁就非常困难。
其次,是第一份工作。那些能持续向上的人,普遍不会只盯着眼前的工资,他们更看重岗位能否提供资源和锻炼。只要能进入核心部门,进入龙头企业,哪怕一开始收入不高,也是积攒势能。比如在明星企业或硅谷大厂起步,以后再去其他领域,更容易被认可。
最后,是岗位的核心程度。同样的待遇水平,核心程度越高的岗位未来的发展空间越大。什么叫核心岗位?它指的是一家公司的优势业务,所对应的一线岗位。比如,对影视公司来说,作品是核心,对应的核心岗位就是导演,或者制片人。反过来,在边缘岗位就容易停滞。
积累势能往往意味着年轻时要更辛苦,但吴军老师说,这种辛苦是一种“投资”,相当于你用时间精力换取未来更大的选择空间。
第二,光有势能还不够。那些实现跃迁的人,普遍还具备另一个能力,他们很擅长在有限条件下做选择。
我们常说,命运就是选择,但怎么做好选择?关键前提就在于要认清现实,不要总想着假如我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好的条件会怎样,而是基于现实情况做决定。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要识别真实选项,不要把根本不在自己能力半径内的可能性当成选项。比如中等学生盲投名校、平庸球队模仿超级球星的战术。
其次要延后硬性决定,保留灵活性。在信息不足时,不要过早做出排他性决定,要尽量保留更多可能性,给未来的自己留余地。比如,广泛结交朋友、选择基础专业,都是为了延缓过早锁定,避免未来没有回旋空间。
你看,势能积累和选择智慧,这两个能力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积累势能需要你在年轻时做对选择、找准方向,而选择智慧,帮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能积累势能的地方。

04

要养成获得高价值信息的习惯

当然,理解了这些道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要养成获得高价值信息的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向上跃迁的过程中,信息往往比资金更重要。就像吴军老师说的,“高价值信息永远是稀缺的”。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你想想,假如一个投资机会人人都知道,那还能叫机会吗?就像买股票,假如小道消息满天飞,那还能可靠吗?正是因为稀缺,所以珍贵。
更关键的是,这些高价值信息不会主动找到你,你必须主动去获取。而获取的方式,往往需要付出成本。注意,“成本”这一项,就把人分成了两类。一类人愿意通过花钱获得可靠的信息,然后节省时间。另一类是舍不得花钱获取准确的信息,然后用时间来填补。
而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两类人将来的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你看,一个愿意花1000块买本专业书籍的人和一个舍不得花这1000块的人,他们的差距不只是这1000块,而是由此带来的认知差异和机会差异。而且这些差距还会逐渐积累。
但很多人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宁可花几个月时间在网上搜免费信息,也不愿意花几千块买一份专业报告。结果呢?搜到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处理起来费时费力,最后做出的决策还不如人家花钱买来的靠谱。
怎么判断哪些是高价值信息?是值得付费的?简单说,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稀缺性,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流通性较差。
第二是专业性,需要一定的认知门槛才能理解和应用。
第三是时效性,很多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贬值,越及时的信息,价值就越高。
怎么获取这些信息呢?有几个策略。首先,最常见的方式是,付费。目前在很多行业里,都有专门的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选择面不小。其次,要建立专业人脉,通过专家访谈获取一手信息。最后,要看这个信息是否经得起对赌。说白了,就是这个信息有没有类似“假一赔十”的服务。
换句话说,信息投资不只是买信息,更是在投资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质量。这种投资具有复利效应,时间长了,一个人的知识自信会完全不一样。
而当一个人做好以上准备之后,剩下的,就是不断探索了。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比急于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说的,“我宁愿拥有疑问而没有答案,也不愿拥有答案而没有疑问。”
假如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成事的方法,向你推荐吴军老师的《吴军来信2》。这门课的视野极广,从个人修炼到家庭教育,从人文观察到决策方法,吴军老师会在这门课里,随时分享他的最新思考,推荐你来学习。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