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首个气候临界点被跨越,地球“大洗牌”正在拉开序幕
罗輯思維
2025年10月17日
01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气候现实”

什么叫临界点?简单说,它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大变化。第二,难逆转。
就像往山顶推石头。你一点一点往上推,一旦越过山顶,石头就会急速坠落。而且把石头推下山容易,再想把它推回山顶可就难了。
2008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教授蒂姆·伦顿首次提出了气候临界点这个概念。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科学家们识别出了17个气候敏感系统。每个系统都对应一个全球温度临界点。一旦全球气温超过这个临界点,这个系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崩溃。
现在,第一个临界点被跨越了,这个临界点是,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升高1.2℃,但事实上,现在全球气温已经升高了1.4℃。而对应的生态变化是,全球的暖水珊瑚礁大规模白化。
什么叫白化?珊瑚体内有共生藻类,给珊瑚提供营养,也给珊瑚带来颜色。但当水温过高,藻类受不了,就会离开珊瑚。珊瑚失去了藻类,就失去了颜色,也失去了营养来源,最后就死了。
2023年1月以来,全球珊瑚礁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白化事件。80多个国家,超过80%的珊瑚礁,都受到了海洋热浪的影响。
根据报告中的信息,地球上的珊瑚生态系统,支撑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而现在,这个生态正在面临严重的冲击。
当然,学术界对这份报告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比报告更乐观。
比如,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所长,罗克斯特伦认为,断言整个珊瑚礁系统已经越过临界点,可能还为时过早。他的理由是,世界上还有一些区域,有更具韧性的珊瑚礁物种。
也有人比报告更悲观。
比如,有科学家认为,传统的气候模型不够完善,只考虑到了一部分因素。假如把所有的因素都算进去,气候敏感性可能比现在的测算还要高得多。
目前,珊瑚礁是第一个被跨越的气候临界点。而根据报告里的说法,我们正站在更多临界点的边缘。而且,一个临界点被跨越,会增加其他临界点被触发的风险,就像多米诺骨牌。
比如,格陵兰冰盖融化,会导致大量淡水流入北大西洋。淡水会稀释海水的盐度,影响洋流的密度差,进而影响很多进程。而这个过程一旦崩溃,会扰乱全球气候模式,导致西北欧冬季更寒冷、西非和印度季风减弱,威胁全球农业产量与粮食安全。
再比如,亚马孙雨林一旦大面积枯死,会释放大量储存的碳,进一步推高全球温度。而温度升高,又会加速格陵兰冰盖的融化。
再比如,北极冰川融化后,原本白色的冰面变成了深色的海水或陆地。要知道,原来的白色冰面能反射太阳能量,而深色的海水或陆地表面,会吸收太阳能量。这就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冰川融化得更快。
再比如,俄罗斯、加拿大、北欧等地区的永久冻土层内,封存着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大概是二氧化碳的25倍。假如地球温度升高导致冻土融化,甲烷释放会引起更强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又导致更多冻土融化。
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气候现实”。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很悲观。
但是,我们今天的目的不是拉警报,而是切换到机会视角。
这可不是说要发灾难财。你看,假如一个问题关乎到全人类,关乎到整个地球,那么就意味着,人类一定会调动最大限度的决心,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新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就发生过。比如,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全球陷入恐慌。因为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会暴增,农作物会减产,海洋生态系统会崩溃。这是个关乎全人类的危机。
于是,两年后,197个国家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这是有史以来唯一一个,被地球上每个国家批准的联合国条约。结果,不仅成功修复了部分臭氧层,还催生了年产值超百亿的环保产业。
换句话说,气候临界点虽然不是个好消息,但它也意味着一件事,这么大的问题,人类必须解决,这个方向是确定的。关键是,谁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

02

哪些行业会变得更重要?

比如,海洋修复产业。
尤其是现在,部分珊瑚礁的临界点已经被跨越,对海洋修复的需求就更强烈。而且人们现在已经摸索出了可行的模式。比如,三亚蜈支洲岛就是个典型案例。这是中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从2010年起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
截至2024年6月,累计种植5万多株珊瑚,近岸海域活珊瑚覆盖率从15%左右,提升到37.08%。目前,这个模式正在全球推广。
再比如,碳捕集产业。
二氧化碳浓度创历史新高,这是个大问题,于是,对碳捕捉的需求就变大了。截止到2024年7月,全球商业化碳捕集项目达628个,总捕集能力达到每年4.2亿吨,2024年增速超60%。
再比如,可控核聚变。
这个技术我们以前讲过很多次。假如说碳捕集是在减少排放,那么核聚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可控核聚变,说白了就是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这个技术也被称为能源领域的圣杯。
过去5年,全球核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已经增加到2025年的97.66亿美元,增长超414%。核聚变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23家,增加到2025年的53家。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也许,人们已经看到了确定性,我们正在押注一个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变化等于洗牌,不仅会催生对新技术的需求,还可能会让很多原本边缘的小众技术,突然成为人们的焦点。
比如,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以色列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几十年前,他们就开始研发海水淡化技术。那时候,这是个小众技术,全球只有少数缺水国家在用。
但现在,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淡水资源短缺。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超过20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海水淡化技术,就从小众技术变成了全球刚需。2024年,全球海水淡化技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56.8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加到498亿美元。而以色列,因为在这个领域深耕了几十年,一下子就占据了制高点。现在,他们已经把这项技术输出到了国外,包括印度孟买、美国加州等。

03

三个正在发生的确定性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这些投资、这些技术,真的能成功吗?会不会只是资本的一场豪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几个正在发生的确定性。
第一个确定性,是政策支持。
气候问题已经上升到各个国家的战略层面。2015年《巴黎协定》,197个国家承诺控制全球升温。虽然目标能否实现还有争议,但方向是明确的,减少碳排放,发展清洁能源。
而且这些努力正在获得真金白银的投入。比如,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得了7家机构联合投资114.92亿元;英国政府计划在2027年前,向聚变能领域投资6.5亿英镑;等等。
第二个确定性,是技术突破。
技术成本在快速下降,这是最关键的信号之一。比如,碳捕集技术,成本已经从过去的每吨几百美元,降到现在的200到300元人民币。再比如,太阳能光伏,过去十年太阳能光伏的成本下降了90%。
成本下降,会带来规模化应用。一旦成本降到某个临界点,市场就会自发转型。就像电动汽车,当性价比超过燃油车,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电动车。
第三个确定性,是时间窗口。
气候临界点被跨越,意味着人类的时间更加紧迫。这会倒逼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当压力变大,原本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转型,可能三五年就完成了。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确定性的转型,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谁能抓住机会的问题。
地球跨越了第一个气候临界点,这确实不算个好消息。
但换个角度看,当问题已经大到不能再拖了,人类必须调动最大的决心去解决。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新的机会正在出现。而人类追逐新机会的过程,也恰恰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临界点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过一句话,“我们正在拿我们的地球当赌注。我们必须在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上找到出口。而事实上,我们掌控着方向盘。”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