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花旗銀行的置業意向調查
是否落錯車,不知三個條件,任何判斷是言之過早
許多調查報告都犯了一個致命毛病,就是有數據,沒解釋,沒好好解釋或演繹數據所蘊含的內裏玄機。
花旗銀行委託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以隨機抽樣電話訪問形式,每季訪問超過500名香港市民。它在上月公布新一份置業意向調查說:
『受訪者當中有13%曾在過去10年出售過住宅物業;而這批賣家中,59%在出售物業後未有再次置業,更有32%至今再也沒有持有任何物業,因此該行推算有36萬人「落錯車」,當中有近20萬人至今仍無持有任何物業。』
花旗銀行的調查以那群超過500名受訪市民作為一個統計樣本 (sample),以之代表整個相關人口(population)。花旗銀行的置業意向調查顯示,調查樣本中的7.7%(13% x 59%)在過去10年出售住宅物業後就沒有再次置業,調查以此推算,計出這7.7%的賣家為數36萬人,並視他們的行為為「落錯車」。
根據過往五、六十年香港物業循環中樓價的上落資料,當樓市見頂回落,在整個下跌浪中,住宅樓價往往跌去40%至65%。在過去10年,住宅樓價平均升幅約為130%,10 年前已賣掉自己物業而一直沒再買的,就算目前樓價不進一步飆升而稍後進入下跌浪,假若整個下跌浪的下調幅度為40%,見底後買入,屆時買入價將為十年前賣出價的138%,當然是吃了大虧,肯定是落錯車;其他前提相同,假若下調幅度為65%,屆時買入價為10年前賣出價的80.5%,那是有贏呀(!);在過去2年,住宅樓價平均升幅約為23%,若果目前樓價不進一步飆升而稍後進入下跌浪,假若整個下跌浪的下調幅度為40%,見底後買入,屆時買入價將為2年前賣出價的73.8%,贏了(!);其他前提相同,假若下調幅度為65%,屆時買入價將為2年前賣出價的43.1%,大贏!
過去10年在不同年份賣出自己的住宅物業而迄今沒有買回的,是否落錯車,端看:
1. 何時賣出(愈遲賣出,愈有利);
2. 未來真箇見頂的住宅樓價(崩盤前的樓價,愈高愈有利);
3. 未來的整個下跌浪的下調幅度(下調幅度愈小愈有利)。
在未知道上述三個條件前,現在就輕言「曾在過去10年(任何時間)出售過住宅物業,而出售物業後未有再次置業,是“落錯車”」,是言之過早。
缺乏相應的購買力,需求不是有效需求
『受訪者當中,有8%認為現時「好有需要」買樓,推算約37萬人;其中尤其以21歲至29歲的受訪者最認為有需要。在21歲至29歲的已婚受訪者當中,只有15%在結婚時已擁有物業。』
調查沒有提到21歲至29歲在該37萬人中佔多少人或多少%,想來被訪者年齡多半是21歲至60歲的成人,假若21歲至29歲者佔這個區間的30%,那就有11.1萬人了。按調查的說法,37萬人認為現時「好有需要」買樓,「最認為有需要」的21歲至29歲的年青人有11.1萬人,這個37萬(特別是其中的11.1萬人)代表了很大很大的需求,但如果他們缺乏必要的購買力,這些需求不構成有效需求,不會在市場反映出來的,除非他們靠父幹,而父又擁有足夠的購買力。
未有在未來12個月看淡樓市,不等於之後不看淡
『有55%受訪者預料樓價會在未來12個月上升, 按年增11個百分點;認為樓價會下跌的受訪者則回落至11%,反映市民未有看淡樓價走勢。不過,75%受訪者希望未來12個月樓價下跌,而在擁有物業的受訪者中,62%期望樓價下跌,主要由於計劃再次置業、讓其他人能置業等因素。
調查顯示,21%受訪者有興趣置業,按季漲7個百分點。而認為現時是置業好時機的受訪者則回升至5%;而認為不是好時機的受訪者降至68%。』
8%代表37萬人,那21%就代表著97萬人都「有興趣置業」,潛在需求很大!地產發展商、炒家及想出貨的小業主可別高興得太早,這些「有興趣置業」的人,對購買物業的需求,遠遠不如「好有需要買樓者」,因為他們的需求是更加非有效需求,簡直可以置諸不理,真不明白花旗銀行的調查為何放入這麼一條問題(「有興趣置業嗎?」),是偽問題呀!
「有55%受訪者預料樓價會在未來12個月上升, 按年增11個百分點;認為樓價會下跌的受訪者則回落至11%,反映市民未有看淡樓價走勢。」
在這點,調查數據祇反映大部份受訪者(55%)未有在未來一年看淡樓價走勢,但不能作出「反映市民未有(在一年後甚至長期)看淡樓價走勢」的結論。同樣道理,光問受訪者對未來12個月樓價的看法是偽問題(意義不大,甚至亳無意義),為何不同時問他們對未來二年、三年樓價的看法?為何不乾脆問既然預料樓價會在未來12個月上升,他們會現在就買樓嗎?這樣問題的答案才有市場參考價值!
現時認為時機不好而不買的人,將來更不會買
『認為現時是置業好時機的受訪者則回升至5%;而認為不是好時機的受訪者降至68%。』
這個數據幾乎是受訪者回應「你們會現在就買樓嗎?」的答案。認為是置業好時機的,百分比已回升,但僅得5%,認為不是好時機的,百成比下降了,但仍高據68%,這意味著絕大部份受訪者不會現時去買樓,將來(一年或以上)更不會買!原因?道理很簡單,看來我們不用解釋了。
擁有物業而不抗拒樓價大跌,充滿啟示
『不過,75%受訪者希望未來12個月樓價下跌,而在擁有物業的受訪者中,62%期望樓價下跌,主要由於計劃再次置業、讓其他人能置業等因素。』
擁有物業的人,原來大部份不抗拒樓價下跌。這個不抗拒,出於不同動機,想再購買物業的,在現時極度偏高的樓價下,不值得入市買貨作投資,唯有期望樓價日後大跌,縱使屆時對他們手持的物業價值會有負面影響,得入平貨當前他們也在所不計了;很想令下一代或社會上的年青人或無殼蝸牛能有能力置業,故期望樓價下跌,縱使屆時對他們持有的物業價值有負面影響,亦義無反顧了。
政府有不少法寶可以令香港樓價大跌,其中兩個主要法寶是增加土地房屋的供應和壓抑對土地房屋的需求。為甚麼樓價跌不下去,反而越升越高?不少人認為那是因為政府在兩方面都著力不夠,特別是在前者。為什麼著力不夠?不少人認為,不是不能,而是不願及不敢。
為什麼不願及不敢?許多人認為,真箇令樓價大跌,除令庫房收入大減外,還會得罪地產霸權和廣大大小業主的既得利益。現在好了,擁有物業的人,原來大部份不抗拒樓價下跌,如果政府注意到這個調查的結果和啟示,當會大幅減低它心中的不願和不敢。
果如此,那將是一切想改善居住環境的弱勢社群(特別是社會上購買力不足的年青人和無殼蝸牛)天大之福,亦是香港長遠之福(大幅減輕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年青一代走上對抗建制之路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