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人人為樓瘋(2)
評論員D說:
『地產商仍以高價投地,有錢買家仍爭相入(樓)市,最最最大的原因,是鈔票不但不能用以生利(息),而且愈來愈貶值。各大政府搶着「印銀紙」,明目張膽,毫無忌憚,已經去到「恬不知恥」的地步。美國說加息,一次又一次拖延,明眼人一看就知其狡詐。與其手握現金眼睜睜看着它「縮水」,還是換取有價值的實物,心中踏實得多。利用積蓄下來的錢去買地產(不純靠借貸,也不作投機),最多祇是買貴。以香港而言,政局穩定,需求不斷,哪會買錯?』
評論員E說:
『中港樓市便似陷入瘋狂一般。盡管已經升至很高,但明天還會否上升,卻似已無人敢說。內地的共識是,其他地方不知道,市區「五環」以內肯定不會跌。香港的共識則是,太多人想買樓,利息不會加,現時不買,遲些肯定更貴。』
『若收入不變或下跌,同時資產價格不變或上升,那麼資產是平了還是貴了?因為貴了,所以更值得買?大部分內地人買房不是為了自住,而是怕自己手上的錢貶值。香港人即使租金回報祇有3厘,甚至2厘多也照買不誤,這到底是否泡沫?忽然想起曹仁超先生的名句:「上帝要你滅亡,必先令你瘋狂。」
資產價格暴漲,根源其實是貨幣政策的扭曲。試試政府關掉印鈔機,你猜樓價會如何?
8年前美國金融制度幾近破產,聯儲局才推出QE。現在若出現一些調整,難道又會再輕易開動印鈔機?很難想像已近乎全民就業的美國,其利率還會在現水平停留太久。
假若人們全皆心不在焉,一心祇顧物業價格升跌,那不過是全社會的一場共業。科網企業還能持續為人類帶來方便,樓市乾升財富轉移到底能為社會帶來甚麼?』
『牛頓身處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第一次買進,賺了7,000英鎊。但第二次買進時已屆高峰,結果倒虧2萬英鎊。平的時候沒人理會,升了卻爭着買,人們就是這樣的一窩蜂,連牛頓也無法幸免。你想不想成為下一個牛頓?
「投資並非一個智商為160的人就一定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的遊戲。」畢非德如是說。「智力是馬力,理性才是傳輸工具。」畢非德又說。在投資領域,理性和紀律,較智力高低重要得太多太多。
除非買第一層樓自住,要不然你終不會認為現水平港樓比科網股吸引吧?!』
評論員F說:
『《經濟學人》已經闡明,現時人儲蓄率特別高,因為大家都對將來缺乏信心,寧願消費少些。低息環境代表將來那筆退休金不夠用,現時不儲蓄不成。
照我看,要再人性化一點,現時的世界其實是由過度消費過渡到過度節儉,由以前使錢最開心,到現時可以節儉最開心。產能過剩結果是人類好快就達到豐衣足食,相反地目前並非你最要錢的時候,將來才是。愈低息,愈不合情理,有錢人都知道「早買輸幾百,遲買最享受」,留些錢傍身最安全。低息環境,迫使儲蓄率提高,貨幣流通率降低,同理論相反,與人性符合。
這種情形會持續多久?從人性可以推斷,未必會維持很久。當你留著這麼多錢,等待千載難逢的入貨機會。如果這個機會遲遲未出現,人性是會忍奈不住,撲出來找些未必值博,但始終有些回報的出路。
畢竟滿手現金,眼見坐以待斃隨時追不上銀紙貶值的速度,你會心怯,由保留銀紙變成不要銀紙。駕飛機要有35秒反應時間,面對前所未有的低息環境,要幾年時間才可以作出反應,好正常。』
評論員G說:
「我比較關心全世界的領袖究竟如何處理放水後遺症。現在全球多國均快要被洪水浸死了,各國政治強人祇懂放水卻不懂收水,沒有人願意在自己任內收水,沒有人夠膽承受收水可能帶來的震撼與衝擊。」
『由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世界主要強國輪流排隊放水,可惜卻沒法看見放水成效反映在實體經濟上,大家祇看見全球通貨膨脹,尤其物業資產價格瘋狂急升,香港地少人多才要用400多萬買一間不足200方呎、不能關門上廁所的「劏房」,但原來住劏房並非香港人的「專利」,現在就連深圳也出現64方呎的「蟻房」。放水表面上令人感覺世界充滿美好,但大家實質可支配的收入及生活質素卻反其道而行,水源其實祇被一小群人飲乾飲盡。』
評論員H說:
『港股和A股昨天急挫,尤其是A股滬深兩市,不但指數跌近2%,最要命是成交額持續萎縮,上周滬深加起來的日均成交額祇得3,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僅及去年高峰期不足15%,意味交投縮水近九成。
若把股市比喻為賭場,這個場就可謂「十枱九空」,人氣冷清;相反毗鄰有一個新場名為「樓市」,氣氛火旺,人人落場都有錢執,自然會把大部分賭客搶走,不少人更紛紛「賣股買樓」。然而逆向來看,現在水靜鵝飛的A股賭場,或許值得扒冷。』
小結
眾多的中港樓市評論員不約而同指出,樓價多年來狂升不是因為經濟向好、生產力提高及市民收入增加的結果,而是因為各國央行(特別是中美兩國)一起拚命量化寬鬆,天文數字般地增加流動性,與此同時,將利率人為地長期壓低至超低(甚至負利率)水平。各大國政府搶著「大印銀紙」,明目張膽,毫無忌憚,已經到了「恬不知恥」的地步。市民與其手握現金眼睜睜看著它快速及大幅地貶值,不如購買有價值的實物(特別是物業),心中踏實得多。資產(例如物業)價格暴漲,根源其實是貨幣政策的扭曲,與實體經濟表現完全背離!
評論員們不約而同警告,中港樓價已高升至一個「舉世罕見的程度」,嚴重超越了理性的承受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居民的購買能力,而支撐現在高房價的大部份因素是投資需求和央行釋放的流動性」。他們更指出,目前中國和香港的房地產泡沫異常嚴重,已到達「爆煲邊緣」,一旦樓價出現大調整,「很多人前半輩子的財富就會被洗劫(一空)」。
評論員又警告,量化寬鬆這種貨幣政策已走到盡頭,超低息日後將無以為繼,勸喻此刻仍想入市買樓的市民和投資者應該「懂得在高位忍手」,以避免接了火棒。
對香港現在仍想入市買樓的人來說,一眾樓市評論員的分析和警告真是暮鼓晨鐘。除了評論員提及的不利因素外,大家不妨再想想另外幾個不利樓市的因素:本港土地、住宅單位的供應不斷增加、特朗普上台後的經濟政策是擴充為主(自然會衍生通脹及高利率,過往的超低息政策應成絕響)、外圍(特別是中國)及本港經濟放緩甚至衰退,以及11月4日特區政府推出的最新辣招。
綜合來看,想買的,真的要忍手;想賣的,真的要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