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發展商不盲目搶地底因
3月8日,信報社評發表了《商家心態看天價投地》的評論。
『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聯明言,始終要「計到數、賺到錢」才落標。另一邊廂,嘉華集團主席呂志和拋出一句「中資去得那麼盡,有朝一日會否坐艇?」』
郭炳聯和呂志和不約而同說,所落的標是以有利可圖為前提的,他們之所以落敗,是因為對手出了癲價,他日虧本的機會很大,這樣的落標,他們不願做。
『港商堅持嚴守紀律,中資則為搶奪市場佔有率(或基於其他非純商業考慮)「投了才算」,這除了反映兩地業界對香港樓價前景看法不盡相同外,亦突顯雙方對未來供求、市民承受高樓價能力,以至公司財務風險各方面的評估均存有差異。』
兩種不同的落標價取向,的確反映兩者對香港樓價前景看法、未來樓宇供求、市民承擔能力及公司財務風險的評估的不同。問題是,誰的看法比較靠譜。我們比較傾向郭、呂兩人的評估。
『呂志和把中資高價搶地歸因於「平錢」太多,此說雖有一定道理,但資金氾濫舉世皆然,本港發展商何以不為所動,在中資愈戰愈勇下冷眼旁觀,拒絕跟對手鬥搶?』
信報社評問得有道理。
『眾所周知,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以零息政策配合量化寬鬆「放水」,刺激經濟活動和企業投資。然而,8年已過,真正受惠的祇有股樓等資產市場,企業投資復甦步伐非常緩慢。
《經濟學人》引述英倫銀行一項調查指出,截至2007年的40年,英國企業投資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三的速度增長;金融海嘯後8年,相關投資年均增長祇有百分之一點五。換句話說,「平錢滿街」並未能激發企業投資意欲,商家態度反較昔日審慎。
所以如此,固然與商界對經濟前景信心尚未完全恢復有關,但英倫銀行的調查還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發現:「無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雖已接近零水平,但英國企業在決定是否落實投資時採用的「最低資本回報率」(hurdle rate)仍然維持於百分之十二,與金融海嘯前相若,祇有達到這個最低回報標準,投資者才願意「去馬」。』
信報社評解釋得有理。
『這個發現值得注意之處在於今時不同往日,資金成本已降至史上罕見的低水平,企業卻沒有相應下調對投資回報的最低標準,變相等於要求更大的利潤空間。
我們認為,這個現象帶出了兩個重要訊息:一、資金氾濫不代表企業投資意欲必然增加,但對推高資產價格則肯定大有幫助;二、企業拒絕調低對投資回報的要求,不等於商家一心追求「暴利」,他們看到的可能是利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說明經濟前景好極有限,資產市場潛伏著巨大泡沫風險,企業作出任何重大投資決定,容許犯錯的空間(margin of error)較利率正常時期更小,因此不會胡亂投資。
英倫銀行調查針對的乃大不列顛商界,香港情況不可能完全一樣。然而,不論是郭炳聯強調的「計到數、賺到錢」才會落標投地,抑或英國企業息口愈低投資愈謹慎,反映的都是商業決策者對風險與回報的理性預期。』
兩個重要訊息是整篇文章的精粹,理據充份、有力。買樓是一項重大投資,香港的樓宇買家亦應如英國企業一樣,看到利率長期處於超低水平,說明經濟前景好極有限,資產市場潛伏著巨大泡沫風險,此刻買樓,要謹而慎之。
『反觀中資,住宅供求、負擔能力、投資回報、風險管理幾大因素加起來,亦及不上一句「貴買貴賣」更能影響他們的投地意向。』
「貴買貴賣」並非永遠見效的金科玉律!反之,「樓價並不取決於生產成本,而取決於供求和內外環境因素」才是真正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李嘉誠論投地、樓價、買樓自住及理想
對於近年內地發展商積極在港高價投地,長和主席李嘉誠3月22日在集團業績發佈會上指出,內地發展商來港高價買地,付出真金白銀,公平公正去競投,即使買貴地都是其商業決定,認為香港人和自己都對此無反感及擔心,最重要保持香港是自由城市。
他又指出,地價有時平有時貴,但將公司建立於不敗之地最重要。集團資金充裕,在買地上有很多選擇,太貴不會買,價錢合理會繼續買。
他重申,因為樓價頗高,建議港人不要炒樓。他不無感慨地說:「我自己是香港人,看到香港從一個戰後辛苦及不可能(突圍)的環境,一路向上,而今日所看到,祇是炒樓、層樓高些呀,或者賺多些呀,其他建設呢?其他的理想呢?」;如收入支出可以應付應買樓自住;因為市場購買力強,未來一、兩年樓價都不會跌。
李先生的發言,素來言簡意賅,往往要細嚼才可悟出其深意。
關於內地發展商在港高價搶地,李先生的說話,要害在「地價有時平有時貴,但將公司建立於不敗之地最重要」,「在買地上有很多選擇,太貴不會買」。李先生是委婉地指出,內地發展商出價過高,他日虧本的機會很大,可能會將自己置於滑鐵盧的險境。
早前郭炳聯和呂志和不約而同說,所落的標是以有利可圖為前提的,他們之所以落敗,是因為對手出了癲價,他日虧本的機會很大,這樣的落標,他們不願做。李先生的看法,與郭、呂兩人如出一轍。
李、郭、呂三人的共同看法,對香港樓宇買家有甚麼啟示呢?我們覺得,內地發展商和買家癲價買地買樓,香港買家毋須跟他們癲,買樓應該「以有利可圖為前提」。
去年3月17日,長和主席李嘉誠在集團業績會上,直言2015年香港經濟是20年來最差的一年,各行各業面對不同壓力,經營相當困難,若然沒有內地支持,相信恆生指數至少跌一半。
談到本港樓市,李嘉誠認為「去年及前年買的樓蝕本不出奇,最低限度賺不到多少錢;去年買的,多數會蝕就更不出奇」,「本港樓市表現的確出現放緩,集團投地會步步為營,較為小心,不會搶地」。
雖避重就輕僅說樓市放緩,李嘉誠其實變相承認樓市轉勢下調;告訴市民他的公司投地會步步為營,是變相提醒市民買樓要步步為營。
今年集團業績會上,他不再提香港經濟之差(其實去年依然差,甚至較2015年更甚),但再次語重心長告誡港人「樓價頗高,不要炒樓」。
說樓價頗高,是李先生逼於自己身份的溫和說法,其實是極度偏高,樓價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比率已達18.5倍,不計國內二、三個一線大城市的近期癲價,是全球第一的天價。
「今日所看到,祇是炒樓」,香港地產第一人眼中竟然是人皆(全民?)炒樓,樓價之偏高,可以想見。
李嘉誠期望港人擁抱理想。根據統計處2月公布中期人口及有關數據,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5,000元,較10年前17,250元增加44.9%,但扣除通脹後的實質增長僅約6%。過去10年,私人房屋租金狂升近一倍,租金佔入息比重由25.2%升至30.7%,私樓樓價更狂升二、三倍。在香港生活明顯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特別是投身職場不久的年輕人,少不免產生「上樓」和「上流」皆無望的悲哀。在這情況下,普通港人還怎敢奢談「理想」。
「如收入支出可以應付應買樓自住」,這是李先生多年不斷重彈的舊調,但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買樓不光要看能力,更要講究購買時機。要買,最好在樓市處於下跌浪浪底時買,次佳選擇是在接近浪底時買;切忌在樓市處於上升浪的高峰期買,這個時候買入,可能要等10年至12年樓價才可見家鄉;其次要戒在下跌浪的初階買。買樓,除考慮自己能力外,更要看價格,認清楚現時樓價處於甚麼階段。我們認為它此刻處於上升浪的頂尖高峰期。縱有財政上的能力,不能一概而論認為任何時候買樓自住都沒問題。
「市場購買力強」,那主要是國內來港買地買樓者的購買力強。這種強,是各種特殊因素造成的,不會持之久遠,它會因為該等一種或多種特殊因素的消失而隨時隨地消失。
「未來一、兩年樓價都不會跌」,那麼一、兩年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