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樓就買,是近期樓市常態
近月二手住宅樓價連環破頂,導致準買家擬加速入市,但二手業主惜售,令市場上放盤量銳減。根據《信報》一項統計,市區5個二手指標屋苑,5月共有1,057個放售盤,當中祇有83伙屬於可隨時看樓的鎖匙盤(即交吉單位),佔總放盤單位數目僅約7.9%。其他統計稍加整理後見下表:
市區5大指標屋苑放盤情況
| 鴨脷洲 海怡半島 | 鰂魚涌 太古城 | 紅磡 黃埔花園 | 荔枝角 美孚新邨 | 九龍灣 淘大花園 |
屋苑住宅單位總數 | 9,812 | 12,693 | 10,440 | 13,149 | 4,896 |
2010年每月通常放盤量 | 736 | 952 | 783 | 986 | 367 |
5月放盤量 | 252 | 320 | 140 | 250 | 95 |
鎖匙盤 | 38 | 16 | 15 | 12 | 2 |
鎖匙盤佔放盤總數比例 | 15.1% | 5.0% | 10.7% | 4.8% | 2.1% |
5月平均每方呎叫價 (元) | 17,800 | 19,000 | 14,800 | 12,800 | 14,000 |
叫價高於市價之放盤比率 | 70% | 80% | 80% | 10% | 逾50% |
叫價高於市價幅度 | 5%至10% | 15% | 3%至10% | 10%至15% | 10% |
5大指標屋苑在2010年曾蔭權實施辣招遏抑樓市前,放盤量一般為屋苑住宅單位總數目的5%至10%,取其平均7.5%,分別可得海怡半島736個、太古城952個、黃埔花園783個、美孚新邨986個及淘大花園367個,而今年5月放盤量則分別252個、320個、140個、250個及95個。相較之下,後者的放盤量大幅減少六、七成。
5月放盤量佔屋苑住宅單位總數的比率,海怡半島、太古城、黃埔花園、美孚新邨及淘大花園分別為2.6%、2.5%、1.3%、1.9%及1.9%,由1.3%至2.6%,比率低得很!
放盤量的稀少令業主對樓市後市更樂觀,叫價更進取,5大指標屋苑不計美孚新邨,分別有50%至80%業主叫價高於市價3%至15%,平均高約10%。
鎖匙盤的數量,5大指標屋苑由2伙至38伙,平均約17伙;無論是放盤量還是鎖匙盤數量,淘大花園都是5個屋苑中最少,分別僅得95個及2個。95個與2個有甚麼相連關係?那意味著,在淘大花園看樓,祇有2.1%的出售單位是交吉的,可隨時看樓;淘大花園在4月錄得的22宗成交中,有7宗(32%)是連租約出售的,單位有租客居住,買家沒看樓就購入了。
說的雖祇是淘大花園,但大抵是5大屋苑的縮影,甚至是全港所有較具規模及較熱銷屋苑的縮影。
一個住宅單位,現時動輒要價500萬元以上,每月供款佔家庭收入50%以上,供足二、三十年,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最大的一個投資,竟然可以在不完全了解所購對象的實況下就貿然冒險買入!
專欄作家林日彥對這種怪異現象大惑不解,不無嘲諷地說:「香港人十分有趣,很多人在買樓時的果斷迅速竟然快過買棵菜!講緊買間屋是幾百萬甚至千萬元以上,是大家耗盡畢生積蓄甚或需要背負債務30年,才可以買到的資產;同時,這些人為旅行買機票及訂酒店時,卻是格價格到暈,兼且可以整張巨細無遺的spread sheet羅列每項比較,隨時弄上一星期也不心息。」
這現象反映著甚麼?反映了搶購者的恐懼、貪婪、絕望、無知或瘋狂,五種元素,必居其一,或兼而有之。
現任及前任財經、房地產高官的預警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5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簡報香港整體經濟最新狀況,他指出,今年4月的整體樓價較1997年高峰時高出89%,今年首季按揭供款相對住戶收入比例亦進一步上升至66%,顯著高於1997年至2016年的長期平均數45%,反映樓價超出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他又提到短期樓宇落成量仍然偏緊,加上市場預期本港利率短期內上升壓力不大,住宅物業市場在過去幾個月再度活躍起來,今年4月及5月的住宅成交,比較首季急升45%,至平均每月6,400宗,而4月的樓價按月升幅達2.1%,今年首4個月已經累計上升6.5%,5月的住宅成交仍然活躍,樓價進一步上升。
陳茂波表明,現階段不適宜放寬任何措施協助市民上樓,否則會「火上加油」,被人以為政府助長樓市。他強調美國未來息口祇會向上,加上未來5年私人住宅單位的平均落成量比過去5年的平均數增加約70%,供求偏緊的情況將大為改善,對樓市構成壓力。不過,他強調利率祇升不跌,對樓市風險相當高,呼籲市民置業要再三思量,衡量供款能力及風險。
1997年高峰期是樓市上一個上升浪的浪頂,那時樓價的偏高是空前的,現時樓價竟然已是它的1.89倍;按揭供款相對於住戶收入比例其實就是供樓負擔比率,現時的比率66%,而1997年至2016年的平均不外45%,這個上升,正如陳茂波所言,反映樓價超出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陳茂波已是口下留情,要將收入的66%拿來供樓,才可有一個勉強過得去的棲身之所,樓價不是普通地超出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而是嚴重地超出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
2008年以來,刺激樓價上升的最主要2個因素是利率長期空前偏低(幾近於零)及住宅單位嚴重地供不應求。陳茂波強調這2個因素已顯著以至徹底地改變,委婉地暗示,樓價不再是牢不可跌,而是不牢可跌。
兩個金融風暴癥結未解,再來可以很厲害
在房委會6月2日舉行的周年特別公開會議上,主席兼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出:樓價近幾個月升幅顯著,但在政府推出多項印花稅後,首季的短期轉售宗數僅佔整體交易宗數的0.7%,非本地個人或公司的僅佔1.5%,94%買家則為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樓市仍亢奮及熾熱,樓價與市民購買力脫節,今年首季的置業負擔比率為66.1%,較去年第四季的63.9%高。而過去近20年,該比例平均值祇有約45%;一旦利率增加2至3%,該比率會升至80%;美國已開始加息,同時本地私人單位供應持續增加,情況令人憂慮。
張炳良對樓市的看法,與陳茂波的如出一轍,都是以相同樓市和經濟數據勸戒市民別於此刻入市。他特別談到加息對置業負擔比率的影響(利率增加二、三厘,則比率會由66.1%增至80%)。
張炳良透露非本地個人或公司在今年首季的整體交易宗數僅佔1.5%,94%買家為首次置業的香港永久居民,這是怵目驚心的數據。那意味著,近期入市的幾乎全是首置香港市民,萬一樓市逆轉而樓價大跌,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於高峰接火棒的年輕首置者。
曾被冠以「金融沙皇」稱號的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指出,引起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兩個癥結問題尚存,其一是金融機構祇著眼本身利益的投機炒賣文化不改,而非服務實體經濟;其二是金融全球化方面,特別是環球量化寬鬆措施令流動資金大量增加,潛在風險巨大。
任志剛又指出,過去幾乎每10年(1997、2007年)就發生金融風暴,「不希望2017、2018年又一次」。他自言並非迷信的人,但認為再出現金融風暴的可能性是有的,例如美國於金融風暴後推出的監管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甫上場便揚言要檢討(有部份甚至全部推翻之意),恐怕在不久將來會帶來危機,「若再有風暴,(規模)可以大過以前很多,可以很厲害」,可能就是源於華爾街運作模式的金融體系。
任志剛是從另一個角度間接告誡市民對樓市的逆轉要小心。
三位現任及前任財經或房地產高官所言,是口術還是父母心之言,大家以平常心思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