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產的成功,功在「無為而治」?(1)
梁振英電視專訪,攻守兼備,為爭取連任鋪路
早前特首梁振英接受電視台獨家訪問。在長達一小時的問答中,許多都涉及梁振英施政綱領「重中之重」的土地和房屋政策。
主持指出現時樓價和租金,以及輪候入住公屋的時間,比梁特首上任時還要高和長。梁振英競選特首時曾承諾,縮短公屋輪候時間,但目前公屋輪候冊申請,由他上任時約20萬宗升至近30萬。主持擺明要將梁振英一軍。
對於未能達標,梁振英指出因有地區阻力:「往往地區的區議員都向我們表示,如果該土地是綠化地,如果政府用來建私樓的話,他們不反對,如果建居屋的話,他們都不反對,如果建出租公屋的話,他們會反對。」
面對這個情況,梁振英希望市民和區議員可以抱著同理心,接受在區內興建公屋。
「如果你正等著上樓的話,現時你居於劏房,你會有何想法?這些工作過去我們做了相當多,有時候我們有些要改變用途的圖紙,要到區議會徵詢意見時,我親自致電區議員,致電區議會主席,希望他們能支持,這工作跟著仍會繼續做。」
梁振英為自己辯護之餘,趁機委婉地將了選票第一的區議員和堅守個人利益、不顧大局的市民一軍。
至於私人住宅供應量方面,梁振英表示,未來三、四年將有9.2萬個單位,是有統計以來最高的。他明白有些市民還是會認為樓價租金太貴,但也會有人擔心太多單位會令樓市大跌,「因此兩方面的意見我們都聽到,我們做過一個很全面的、科學的計劃:香港10年的房屋需求,我們有足夠的土地,有信心可以滿足此需求,我們就朝著這方向去做。」
特首認為政府在土地和房屋方面已做出成績,現時私樓價錢比高峰期已跌了一成有多;一手私樓在未來三、四年還會增加,看多三、五年成績會更好。
梁振英又指出,現屆政府施政方向正確,4大施政重點包括房屋、經濟、扶貧、安老,不敢說問題完全解決,但市民擔心少了。下屆無論誰當特首,都應該延續落實未完成的目標。他希望港府過去4年的工作方向和成果,能夠得到社會認同,「未來5年誰當特首都好,不要將這些東西拋棄,我很不想看到扶貧委員會被解散,很不想看到10年房屋計劃被擱置。」
如果市民認同這些東西是好的,是不可或缺的,最不會拋棄它們的未來特首,捨梁振英其誰?梁不著跡而溫馨地提醒廣大市民。
整個訪問,梁振英不卑不亢,說話得體和帶著誠意,面對詰問,連消帶打。盡管他數番表明未決定競選連任特首否,但借此機會爭取連任是任何明眼人都可看出的。這次訪問,我們給他一個讚。
中原地產的成功,功在「無為而治」?(1)
在4月中旬王文彥先生為《東周刊》做了一個人物專訪,內容異常豐富,最終要分兩期8全版刊登。
上集的某些內容已節錄於上期專訊的《改變中原發展的兩則往事》,下集的專訪內容,現亦節錄及轉載於此以饗讀者。文內的「記」為記者,「王」為王文彥:
引言
自九二年將王文彥驅逐出中原董事局後,施永青一直獨攬大權,以道家思想「無為而治」、至九十年代尾加入西方思想「自組織理論」管理中原地產,二十四年來,中原由二十餘間分行擴展至今日的三百多間,員工人數亦由四百二十人增至今日的五千人,穩守地產代理一哥之位。許多人將此歸功於「無為而治」,王文彥卻嗤之以鼻。
「從來領導人都不輕易將制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策略及和委任高層管理人員等責任假手他人,除非他是一個昏君、二世祖、無責任感者或弱智者。假手他人有誤,輕則企業元氣大傷,重則亡國亡企業。」王文彥坦言,沒有他首十四年的「有為而治」打穩基礎,何來施永青二十四年「無為」地穩守江山?
沉默了多年的王文彥,首度狠批施永青的「無為而治」令中原組織鬆散,形成「山頭割據」、弱幹強枝之局,指目前不過是「得虛名而處實禍」,中原(中國)慘敗於對手鏈家就是明證。
記:施永青多年來一直堅持「無為而治」,你對此有何看法?
王:看法太多了。施永青的「無為而治」主要觀點是「上面無為,下便有為」、「老闆無為,員工才可以有為」及「所謂無為而治,意思是要留一片空間給下屬有所作為。下屬做執行工作,沒有發揮餘地,會覺得做事沒有滿足感。因此,下屬做事,要給予他們一點空間,人人自己做,祇要有成績便會有成功感」。他在不同時間及不同場合對之有不同的演譯,將之講得玄之又玄,但一言以蔽之,是管理學上的授權。只不過他的授權,是極端授權,強調被授權下屬的發揮空間及個人自由意志,完全不提管理授權原則和制約,不是極端授權是甚麼?不受制約的授權,自然是錯誤百出,碰到被授權者能力或品德不濟,隨時產生禍亂,禍亂的大小,與授權的大小成正比。
「上面無為,下便有為」、「老闆無為,員工才可以有為」都是一個意思:「上級(老闆)有為,下級(員工)便不能有為」,這是將上級(老闆)的有為與下級(員工)的有為對立起來。歷史上無數事例證明,最高領導人越有為,他就越能凝聚眾多才智傑出之士(有為者)望風歸投。不但這樣,有為的領導人還可透過本身的聰明才智及言行進行身教,使無為的下屬轉化為有為,將本已相當有為的激發得更有為更有創意更能幹,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此之謂也。兩個有為沒有互相排斥的必然關係,相反它們完全可以相得益彰。施永青所提,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只有在上為昏君這種特殊情況下,他的說法才可勉強成立。
其次是鼓吹領導人逃避甚至推卸責任。從來領導人都不輕易將制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策略及和委任高層管理人員等責任假手他人,除非他是一個昏君、二世祖、無責任感者或弱智者。假手他人有誤,輕則企業元氣大傷,重則亡國亡企業。施永青在讓下級(員工)有所作為的藉口下,公然鼓吹上級(老闆)不事作為,逃避及推卸領導人應負的職責。每個高薪高職的高管都奉旨可以選擇躲懶而有功無罪。
中原組織鬆散
如公司所有不同階層的管理者都服膺這個理念,則公司主席無為,將有為的責任下放給其下的董事;董事無為,將有為的責任下放給其下的區域經理。如此繼續下去,有為的責任最終不免下放到最基層的營業員,此等營業員權責放無可放,才被迫有為。換言之,分散如沙、才具不足的最基層員工才可有為,上面的各級管理、領導都無為。大家不禁要問,公司付此等領導以高薪,委他們以高職,所為何也?這些管理者、領導人豈非都是佔著茅厠不拉屎?公司這樣的組織及管理架構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授權要看授給甚麼人,受權者具備足夠才幹的,甚至勝過授權者,授權是最好的選擇。受權者才具不足,則授權不但害了他,亦害了公司,他在公司的職位越高,所造成的禍害越大。戰國時,紙上談兵辯才無礙的趙括被趙王拜為大將,領軍迎擊秦軍。長平一役,趙括指揮失當,喪盡趙國精銳四十餘萬,趙國自此一蹶不振,終為強秦所滅。胡亂授權之害,能不令人悚然以驚?
不授權或授權小有時是客觀現實或形勢需要:領導人有些權力是不能下放的,行使之不盡是為了集權,而是居其位的責任;有些權力可以下放,但當下屬沒有相適應的才智、品德或性格,還是不放或小放為佳。「無為而治」完全違背授權要因人而施、因時制宜的原則。
中原的組織比較鬆散及中央指令能力很低!為甚麼?因為在無為而治的放任不管之下,中原早就大小諸侯割據,各佔山頭,形成弱幹強枝之局。中央的指令中聽的,諸侯就取來用之,不中聽的就棄如敝屣。強盛的漢唐,最終都是亡在強大的諸侯手中,在此局面下,中原是得虛名而處實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