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錦松與「補貼置業計劃」的微言大義
梁錦松較梁振英更激?
梁錦松在10月24日民建聯舉辦的圓桌會議上指出:
『香港經濟目前狀況縱使表現不錯,但卻面對不少問題,包括行業單一、經濟長遠競爭力下降、樓價貴絕全球、貧富懸殊擴大等。……要特別關注年輕人,我以往說過所謂三個“上"的問題,“上樓"、“上流"及“上位"。當他們覺得“上樓"無望,“上流"困難,“上位"亦無門,他們祇能上街。……香港房價、租金太貴,產生了重大民怨,目前香港應首先解決土地及樓價太貴的問題。社會應與特區政府共商改變郊野公園土地用途、填海及與珠海等鄰近地區共同發展,增加土地供應,要思考:「究竟是要山明水秀,還是房價貴絕全球?」我期望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就土地、房屋政策進行有效溝通,爭取共識。』
落實可引起天翻地覆的變化
團結香港基金11月9日建議的「補貼置業計劃」,是將來所有新建的公營房屋不再區分公屋和居屋,全部可買也可租,既可一上樓即買入單位,亦可先租一段時間,待得具備經濟能力之後再購買。計劃的長遠目標是全港八成家庭成為業主。如此宏圖大略,比起18年前董建華擔任特首之時的施政方針更進取,當時政府的目標是10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補貼置業計劃」表面不怎樣,若落實卻可以引起傳統地產市場翻天覆地的變化,舉其犖犖大者:
1. 放寬公營房屋補地價,置業需求大增,自會需要大量的住宅用地,這是團結基金重點呼籲開發郊野公園的原因;
2. 按著「補貼置業計劃」進行,日後大部份的發展土地分配無可避免會撥歸興建公營房屋,私樓供應則大幅減少;
3. 落實「補貼置業計劃」,最終恐怕會將八成以上買家納入公營房屋體系,一家獨大,少於兩成家庭則居於私營發展商興建的住宅;
4. 土地供應大增會衝擊樓價,令其大跌;將傳統的大中型發展商的生意領域規範到不足20%的市場份額及僅可發展高級豪宅,長期壟斷香港經濟的「地產霸權」恐怕就此迎風瓦解。
疏遠豪族、親近基層是新國策
團結香港基金的「補貼置業計劃」與梁錦松10月24日的發言是一脈相承、互相呼應的,祇是梁錦松說得更大膽更坦率。如何解決?他的方案呼之欲出:「政府在分配上讓中下階層市民更高程度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政府應增加足夠的土地,打遏樓價,使之下降到一個市民負擔得起的水平。為達此目標,大地產發展商及大財團的既得利益將置之不顧。」
梁錦松及團結香港基金為何膽敢提出那樣有可能嚴重損害大地產發展商及大財團利益的建議?他們的建議會得到中央的祝福嗎?要知道,回歸前後,香港的大地產發展商和大財團一直是中央爭取的對象,中央刻意維護及強化他們的既得利益。
從種種蛛絲馬跡去看,中央視大地產發展商和大財團為最重要的統戰對象的政策已有所改變。
2005年在北京接見新任特首曾蔭權時,溫家寶總理囑咐他解決「深層次矛盾」。五年後(2010年),他在記者會中就此深層次矛盾的「處方」總結為五點,其中一點,是注重改善民生。
2012年3月18日(離特首選舉還有8天),唐英年競選形勢大不利,長實主席李嘉誠高調開腔「挺唐」,認為特首候選人唐英年的政績和政府經驗,對港人較好,更表明3月25日當天一定會投票給唐英年。他又說,沒聽聞有地產商改變支持唐英年的態度。李嘉誠此刻公開表態,有兩個目的︰向中央及選委反映他及他所代表的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不認同梁振英,趁最後機會改變中央領導人想法;穩定自己陣營,避免支持者跳船。
中央最後還是透過劉延東及中聯辦為梁振英拉票,使梁相對高票當選下屆特首。中央這個取態意味著統戰策略的大轉變︰無視香港主流地產商和大財團的政治訴求,不選取他們的政治代表者和富二代唐英年,而選取出身基層和較同情中下階層的梁振英,中央已從回歸初期較重視拉攏大資本家變成現在較注重拉攏中下階層(亦即社會的大多數)。
統戰策略的轉變背後,是治港理念的轉變︰「從較注重香港的繁榮安定到較重視社會和諧和改善中下階層的民生。」前者要爭取大財團,後者是向弱勢社群靠攏。
2012年12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中南海接見前往述職的特首曾蔭權,胡要求港府要「認真回應」市民訴求,「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香港各項事業再上新台階」。
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8日在菲律賓馬尼拉會見行政長官梁振英,希望特區政府著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
各位國家最高領導人口中的「改善民生」,重點當然是指解決中下階層的居住問題,「促進和諧」,主要指減輕貧富懸殊。
怎樣具體解決中下階層的居住困難和社會的貧富懸殊,中央領導人沒明確指導。但試想想,如港府不增加足夠的住宅用地,不打遏樓價,能令樓價下降到一個市民普遍可以負擔(不太貴)的水平?要將香港經濟成果讓廣大市民高度分享,達到縮窄貧富懸殊、促進和諧的目標,能不嚴重損害大地產發展商和大財團的既得利益嗎?
梁錦松與羅天昊建議的內在聯繫
中央領導人不方便坦率言明的,中國城市戰略中心執行主任及智石經濟研究院副秘書長羅天昊9月14日在隸屬「新華社」的「瞭望智庫」發表的《別讓李嘉誠跑了》就毫不客氣地點出了,文章的要害在於「在未來,香港經濟要走出困局,其根本道路,亦在於再造大眾社會,重塑平民精神,而非僅僅是經濟領域的努力。」、「為今之計,香港回歸日久,人心歸附,一國兩制,生根發芽,不客氣地說,大商人已經不再是社會穩壓器,失去了其利用價值。而最近幾年,中國各種矛盾開始凸顯,改革形勢嚴峻,十八大提出,改革是未來最大的紅利,而改革的最大阻力,即是各種既得利益集團,這種既得利益者,不僅存在大陸,香港亦有。」、「為今之計,為爭取民心,推動改革,以繼續平穩政權,提高執政合法性,獲取大眾對於未來改革的支持,中央政府應權衡利弊,果斷拋棄不再有利用價值的香港豪族,平抑豪族,扶持農工,在政治上,推動社會階層的扁平化,在經濟上,發展多元產業,防止一業獨大。」及「在全國範圍內,隨著中國增速的下降,從前的以增量改革為主的改革模式,將逐步過渡到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並重的模式。存量怎麽改?說白了,經濟上,加大開放,政治和社會領域,打壓富豪,收買底層,擴大政權根基。在此大勢之下,此前的香港豪族,從被關照的對象,逐步淪落為被疏遠的對象。」數段。
以羅天昊的來歷及文章於官方媒體隆重其事的發表來看,文章的觀點縱使不代表中央最高層心中的看法,亦最低限度代表相當部份中央高層領導人的看法。梁錦松對中央對港政策的拿捏明顯較梁振英為高。
新國策新變化
如果我們的分析離事實不遠,在未來二三年我們將可以明顯看到中央對港政策的一項重大改變:拋棄不再有利用價值的香港豪族,平抑豪族,扶持農工;在政治上,推動社會階層的扁平化;在經濟上,發展多元產業,防止一業獨大。
政策的改變會帶來港府具體施政措施的改變,發展用地將大幅度大幅度地增加,極度偏高的樓價將逐漸被嚴厲打遏,廣大市民將可高度分享香港經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