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缺的不是土地,缺的是……
土地房屋政策的不足
不少人批評今年《施政報告》的中長期土地(房屋)供應毫無新意,這個批評稍為過份挑剔。與去年的《施政報告》相比,新辦法其實不算少,如果這些措施、政策能夠落實,要達到48萬個住宅單位的十年建屋目標不難。但48萬個住宅單位不足以比較徹底地解決香港樓宇供應不足的問題。
《施政報告》是以去年12月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為本的。根據長策會的部署,未來10年建屋計劃為48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為六四比:20萬個公屋,9萬個居屋和19萬個私樓。
無論是公屋每年平均20,000個,居屋9,000個,還是私人住宅19,000個,都是偏低的數字,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
根據統計數據,從1980年至1989年十年,本港私人一手住宅年均供應量為29,500個;從1990年至1999年十年,年均供應量為26,900餘個;由2000年至2010年年均供應量是多少,我們一時找不到有關數據,但知期間的年均一手私人住宅吸納量為18,500個。要知道該十年大部份時間一手私人住宅是供不應求的,以此推算,它的年均供應量當高於18,500個。
居屋是在2002年被董建華政府停建的,之前的十三年,年均供應量為13,000個,而公屋的供應量約為25,000個,合共38,000個。特首和長策會未來10年的公營房屋每年目標既定為29,000個,那豈不是遠較1999年至2002年期間的年均供應量小?至於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19,000個就更有問題,它與2000年至2010年的年均供應量基本上不相伯仲,而遠遠少於1990年至1999年的年均26,900個及1980年至1989年的年均29,500個。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人口還是五百多萬,中港仍遠遠沒有今日這般高度融合,國內客來港購買物業作為自住居所或投資的,仍未蔚然成風,但一手私人住宅供應量已達年均29,500個,20多年後的今日,人口是700餘萬,中港一家,香港房地產市場已由本地700萬餘人的市場變成全國13億人的市場,特首和長策會的建屋指標未來10年年均祇是19,000個,那是一種嚴重倒退及嚴重供應不足!這解釋了為甚麼別人接受這個建屋目標,但唯恐梁振英不達標,我們則要求政府超標。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的第四章75節說:
「目前,我們最迫切的關注是發展用地的供應量和供應速度,加大和加快土地供應,是解決香港社會房屋問題的根本辦法。」
他同時在73及74節指出:
「土地規劃及開發,諮詢過程愈來愈長,爭議愈來愈大,而且面對愈來愈多變數,包括司法覆核帶來的變數和時間損失。」
「在規劃過程中,要顧及愈來愈多的考慮因素,例如對交通、環境、保育甚至空氣流通的影響。這些考慮因素令發展用地的供應減少和減慢,對此,社會要作出抉擇。」
梁振英上述三節所說的和客觀現實相符,可以成立,環保團體和泛民政黨指責梁的內容「沒新意」之餘,更責備梁混淆視聽,將責任「拋波」給社會。這些指責有挑剔及偏於一面之嫌。但有一點他們說對了,梁振英及他的管治班子是有責任卻未盡的(盡管環保團體和泛民政黨心目中的失責和我們的截然不同)。
梁振英在《施政報告》72節說:
「香港缺的不是土地,缺的是可供發展用的土地。」
梁沒有指出的是,香港缺的,不僅是「可供發展用的土地」,還缺乏『政府克服阻力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遇佛弒佛」的決心和機變、市民及政黨的大力支持(勇於發聲及敏於行動那樣的支持,而非沉默的支持)和小眾利益團體的顧全大局、犧牲小我的眼光和氣量。』
可以較樂觀的是,因著佔領運動所暴露的深層次矛盾,政府和市民看來都會較前有所改變:政府更有勇氣和決心開拓土地;市民及政黨更支持政府各式各樣合理的拓土政策,不惜挺身而出,為政府保駕護航;小眾利益團體的阻撓力度會大幅降低。
政府那股決心和應變,我們指的是為大幅增加土地和住宅單位的供應,不怕得罪香港的地產霸權、一切擁有住宅物業的投資者和小眾利益團體(特別是地區利益)。政府是有責任及需要行使那股決心和應變的。缺乏這股決心和應變,要「加大和快速土地供應,以解決香港社會房屋問題」的理念就會緣木求魚。
《施政報告》所提的私營住宅供應量,是以單位數量為標的,此中有一個盲點,如果我們同時檢視樓宇總面積的供應,恐怕會對政府的要求會更多更嚴。根據統計處的資料,香港私營住宅樓宇總面積在2000年以前一直維持在每年超過1,500萬平方米的水平,但其後不斷減少,由2005年開始至2014年,每年的平均供應量不到1,000萬平方米。
我們希望,政府日後追求的住宅(無論是公營還是私營)供應量應同時兼顧單位數量和樓宇總面積。
一手主導,辣招餘威猶在
2014年整體樓宇(包括住宅、車位及工商舖)買賣合約登記錄得81,489宗及5,474.6億元,較2013年的70,503宗及4,562.8億元高岀15.6%及20%。
二手私人住宅方面,去年錄得42,847宗及2,379.5億元,較2013年的36,406宗及2,094.8億元增加17.7%及13.6%。
一手私人住宅去年則錄得16,603宗及1,779.1億元,較2013年的9,753宗及922.7億元增加70.2%及92.8%。一手樓成交異常活躍,成交金額是1996年以來9年的歷史新高,而宗數是2007年18,943宗的7年以來新高。
在三個主要區域(香港、九龍及新界)的二手私人住宅買賣,新界區的增幅特別顯著,2014年的買賣登記錄得20,780宗,較2013年的17,215宗增加20.7%;港島區錄得8,364宗,較2013年的7,124宗增加17.4%;九龍區錄得13,817宗,較2013年的12,227宗增加13%。新界區的成交量大增,主因得歸功於它的樓價顯著低於其他地區及較多中小型上車盤供應。
為了了解中下價屋苑樓價在2014年的表現,我們將全港最具規模的十個屋邨(各有4,800個以上住宅單位,但不列入愉景灣)的買賣成交資料加以整理和統計,結果如表二。
以成交宗數論,嘉湖山莊、沙田第一城及美孚新邨分別以797宗、590宗及436宗位列前三名;以成交量增幅來說,美孚新邨、黃埔花園及太古城分別以53%、39.1%及33.8%位居前三名。
以成交總值論,太古城、美孚新邨及嘉湖山莊分別以35.92億元、27.27億元及25.91億元名列前三名;以成交總值的增幅論,美孚新邨、黃埔花園及杏花邨分別以64.4%、44%及32.1%位居榜首前三名。
以每呎(建築)平均成交價論,比較2014年及2013年兩年的買賣數據,太古城、康怡花園及黃埔花園分別以$11,648、$9,688及$9,586位居前三名;以成交呎價升幅論,沙田第一城、嘉湖山莊及美孚新邨分別以8.2%、7.3%及5.5%佔據前三名。
比較2014年12月及2013年12月的平均呎價,太古城、杏花邨及海怡半島分別以$12,496、$10,845及$10,568位居前三名;以成交呎價升幅論,嘉湖山莊、麗港城及美孚新邨分別以25.1%、21.9%及21.5%列前三名。
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回報率,也就是成交呎價的升幅。在這方面,沙田第一城、嘉湖山莊及美孚新邨的投資者應該最感滿意,他們分別獲得8.2%、7.3%及5.5%的回報。
去年上述十大屋苑的成交量是2006年以來未有任何屋苑錄得超逾千宗成交的一年,就連超過500宗的亦僅2個,足證明辣招的餘威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