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大将袁崇焕,结局比岳飞还惨,乾隆为何执意为其翻案?
|
|
|
我们经常说岳飞是被冤枉的,岳飞的结局非常悲惨,可是岳飞好歹也是幸运的,因为岳飞死后没隔多长时间,大宋王朝就最终给岳飞平反了,岳飞的后人也得到了重用,而当年的罪魁祸首,现在还被铸成铜像,跪在岳庙之前呢。

有的人没有岳飞这么幸运,比如说袁崇焕,袁崇焕当然自己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弱点,但是对于大明而言,他真的是忠臣,可是最终,袁崇焕的结局比岳飞惨得多得多,咱们也不知道,到底是崇祯中了满清的反间计呢,还是崇祯特别愤恨袁崇焕,跟他夸下的海口,总之在被羁押了多时之后,袁崇焕迎来了他的最终结局,什么呢?凌迟处死,这是古代最严酷的刑罚,用小刀一片一片的把犯人的肉割下来,要连割三天,割出3000片以上。
袁崇焕被行刑之时,无数的北京老百姓在观看,他们被舆论引导,认为满清的军队是袁崇焕带过来的,所以他们争先恐后的花钱,去买袁督师的肉吃,以便表现自己对袁崇焕的愤恨,有明一代袁崇焕都没被平反过,也就是说袁崇焕不单死掉了,而且死得极为悲惨,死得极为屈辱,死后他还被定义为一个乱臣贼子,甚至汉奸。
可是大家知道,袁崇焕的名声后来是如何恢复的吗,或者说袁崇焕是被谁平反的吗?是被乾隆皇帝,是被他当年对手的后代平反的,这个事还真是很有意思,大概是1776年左右吧,乾隆皇帝说有一次,他读了袁崇焕的事迹,非常的感动,他觉得这样一位为国尽忠的义士,有这样一个结局,他所遭受到的冤屈,实在是比岳飞还要大,所以乾隆马上下令,第一昭告天下,为袁崇焕平反。
而且还说了,袁崇焕当年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满清使了反间计,当然了乾隆皇帝等于一石二鸟,一方面给袁崇焕平反,另一方面,等于也是在指责崇祯昏聩无能,竟然连满清这么一个简单的反间计都看不出来,自毁长城错杀忠臣,不光要平反,乾隆还下令说,赶快在全国范围内找一找,有没有袁督师的后代,找到的话就赶快给这个忠良之后一个官做,朝廷养起来,就这样袁崇焕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死后100多年,是在敌人的后代手中,他的冤屈才最终得以平反。
然而您可能想象不到,乾隆皇帝在那一年平反的,绝不止是袁崇焕一个人,据乾隆讲,他又读了满清创业的历史,看到了有无数多的大明子民,没有背叛他们的朝廷,他们在清军铁骑到来之时奋勇杀敌,保卫自己的国家,乾隆说这些人都是忠臣,以往大清和大明是敌国,所以大清刚建立之时,把这些人都认为是乱臣贼子,乾隆说不是的,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人都是大大的好人,都是忠臣义士,所以乾隆说要给这些人平反。
甚至乾隆的目光,还上溯到了明朝建立初年,靖难之役之时,也有很多人拼死保卫朱允文,当然朱棣称帝之后,这些人统统都被处死,名声也坏掉了,甚至方孝孺都被诛了十族,然而乾隆说不对,这些人都是忠臣,所以大明不给他们平反,大清要给他们平反,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之下,有超过3600个人被平反了,朝廷诏告天下,表明他们的事迹,而且要找到他们的子孙后代给予优待,甚至满清还搞了一个贰臣传,什么意思呢?
当年那些大明的臣子,投降了满清,在此前一百多年,满清一直认为,这些人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辰择主而侍,这些人是识时务的俊杰,可是不行 ,现在贰臣传说这些人都是投降分子,这些人都是汉奸,这些人在国家遭遇危难的时候,考虑到个人利益选择了投降敌国,所以这些人是应当被谴责的,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乾隆为什么要搞这一出呢,把此前名声坏掉的人统统平反,把此前投降自己的人统统打入贰臣,这还真是有原因的。
我们此前就跟大家聊过,乾隆这个人的政治眼光,比他父亲雍正要宽广得多,雍正当年继位之时有很多传说,所以有人说,雍正弑父杀弟,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雍正因此感觉到非常的委屈,命人写了本大义觉迷录,在其中雍正还说,我和我父亲虽然是外国的君主,可是我们统治天下的时候,对黎民百姓非常好啊,雍正还要求,全国各地推行他这本书,找专人给老百姓念,让老百姓意识到他有多么的良苦用心。乾隆一登基,马上把大义觉迷录统统收回,马上销毁,民间任何人不许再看这本书,为什么?乾隆看得明白,你怎么能跟中华的老百姓说,你是外国君主呢,那你不等于妥妥的承认了自己是侵略行为吗?
乾隆的意思是,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改朝换代,明末就有人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乾隆的意思是说,大清的改朝换代,和以往的改朝换代是一样的,所谓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的,并不是什么外国君主来侵略中华,而是满清本来就是一家,谁有德谁居于高位,所以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之下,乾隆认为,要大力的褒扬前朝的忠臣良相,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行为,是对国尽忠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应当得到赞美的,而什么样的行为,虽然你当时对大清入关作出了贡献,但是你这妥妥的是投降和汉奸的行为。
这其实就是打天下和治天下的不同,打天下的时候,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明朝的将领文臣过来投降,那当然太好了,可是治理天下的时候,要用孝要用忠治理天下,要让老百姓不敢反抗,对皇帝尽孝尽忠才行,所以袁崇焕在乾隆手里,得到了平反,而大量的从龙之臣,却被打入了贰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