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歷史長河偶拾
斯大林是怎么升起来的?(一)
马语者
微信号
2024年1月20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12月22日)

1878年,在格鲁吉亚的古老城镇哥里出生了一名男婴。他的母亲凯可是一个农奴的女儿,也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信徒,而他的父亲贝索是一个农民出身的皮鞋匠,他们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做约瑟夫。六岁时,父亲的去世,让这个原本还过得去的家庭,瞬间跌落谷底。
纵使生活百般艰难,母亲把对生活最后的希望在孩子身上点燃,仍然渴望她的孩子有一天能够翻身。和整个欧洲没什么区别,此时俄国底层的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只有两条路:要么做教士,要么做战士。
约瑟夫听从母亲的安排,选择了第一条路,进入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后世的人们很难想象,约瑟夫小时候是教会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他非常虔诚,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弥散,还会提醒同学仪式的重要性。约瑟夫在唱歌和朗诵方面特别有天赋,他是唱诗班最受老师喜欢的学生。母亲也一直为自己的孩子骄傲,就在她逝世前,还曾失望的对儿子说:“真遗憾,你没当上一个东正教神父!”可是,令母亲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孩子最终还是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教父。
如果约瑟夫就这样长大,他还真的可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父。但是很明显,他不属于教士,命运终究还是把他带上了另一条战士的道路。
学校的作用就是能让学生接触到知识,但知识范围往往很难把控。
在学校期间,约瑟夫不仅接触到了教会知识,而且他第一次读到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本书对教会来说无疑是禁书,而禁书往往能打开另一扇门。书中内容彻底颠覆了约瑟夫曾经努力建立起来的精神世界,上帝的信仰在他心里开始动摇。有一次和同学们聊天,他突然说:“上帝根本不存在,我们都被骗了。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他肯定会让这个世界更加公平。”
16岁时,约瑟夫从教会学校毕业,顺理成章的进入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神学院深造。在学校里,他加入了一个地下读书小组,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多被神学院禁止的书。约瑟夫阅读了大量有进步意义的文学作品,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左拉的《萌芽》。无数个夜晚,约瑟夫躲在被子里废寝忘食地阅读,终于有一天他翻开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从这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
《资本论》通过对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而科学地证明了一个真理,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特殊历史性的制度,它必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趋于灭亡。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铁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
这本书让他的世界豁然开朗,他深深沉迷于其中,仿佛自己思想中那些存在着但又说不清楚的东西,都被这部书系统的阐述了,下一次类似的思想升华是在他遇到了列宁。他为了能够直接阅读马克思的原著,甚至开始学习德语和英语。
在读完《资本论》数遍后,一天夜晚,约瑟夫偷偷溜出了学校,去参加一场铁路工人的集会。人们秘密聚集在那个破烂小屋,当约瑟夫推开那扇门,走进去的瞬间,他完成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彻底的抛弃了成为一个神父、一个诗人或者一个歌唱家了的可能,而从容的踏上了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之路。
他与他的母亲渐行渐远,神学院也无法容忍他的叛逆行为,把他开除了。但是约瑟夫毫不在意,在被开除前的1898年,他已经加入社会民主工党。19年后,这个党派将掀起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等到1952年,他会有个新名字——苏联共产党。
离开学校后,约瑟夫仿佛失去了锁链,可以无所顾忌的投入到自己的革命理想之中。他联络工人团体,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并邀请他们加入社会民主工党。约瑟夫故意把自己弄得满身油污,以便让工人第一眼就相信他是自己人。此时的他已经展现出了领袖般的号召力。他有能力组织起几百人的集会,并站在众人面前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通过演讲,他赢得了工人们的信赖,并愿意追随他一起罢工。
罢工成功了,约瑟夫也成功的登上了沙皇政府的逮捕名单,那是约瑟夫在旧世界留下的第一个印记。也是在这个时候,约瑟夫第一次读到了笔名为“图灵”的作者的文章。他激动地和朋友说:“图灵是一个天才般的革命者,我会不惜一切代价见到他。”
此时,约瑟夫尽管不知道图灵是谁,但被他深深吸引。而这个能吸引他的图灵就是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大名鼎鼎的列宁。约瑟夫的思想再一次升华,很快被列宁武装革命的理论启发,他意识到想要推翻沙皇的统治必须要使用暴力。
而他正好精于此道。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和他的追随者们成为了高加索山区最活跃的武装革命团体。他们迷信暴力,因此不断组织罢工,抢劫银行,袭击监狱。他们通过走私和盗窃获得了印刷机,制作了大量传单和报纸,将革命之火燃遍他们走过的每个地方。
腐朽的沙俄帝国早已摇摇欲坠,日俄战争的失败成为了它倾倒的加速器。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了。这场混乱不堪的革命最终失败,但它为12年后的那场革命埋下了伏笔。也是在1905年,约瑟夫遇到他人生中的真爱——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这个漂亮的格鲁吉亚女孩总是被称呼为“卡托”。两个人很快就有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在动荡年代,对于约瑟夫这样的革命者来说,一家人总是很难相爱相守。卡托带着孩子跟着约瑟夫来到了石油城市——巴库。但约瑟夫总是不着家,他整天忙着去发动罢工和武装斗争。
在巴库,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卡托只能日复一日待在家里为约瑟夫担心。她在巴库没有一个朋友,而当地炎热的天气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很快让她病倒了,等约瑟夫发现她的病情非常糟糕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她患上了伤寒与痢疾,死在了约瑟夫的怀里。
卡托死的时候只有22岁,她和约瑟夫只做了一年的夫妻。约瑟夫悲痛欲绝,他亲手把卡托的眼睛合上,随后痛苦不已。
在接下来的七年里,约瑟夫参与组织了多次武装抢劫,他们的行动一次比一次大胆。他们抢劫银行和邮轮,闯进资本家家里向他们索要保护费,然后把大部分钱都寄给列宁。他们的行动成为了布尔什维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1913年,约瑟夫在上面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这是他第一次使用“斯大林”这个笔名,意为钢铁之人。这个名字是如此恰如其分,在斯大林的余生里,他所经历的苦难、悲痛与磨炼,他所表现出的钢铁般的意志与手腕,无一不是在呼应这个名字。
命运对钢铁之人的考验很快就来了。1913年,因为叛徒的出卖,斯大林被捕了,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这不是斯大林第一次被流放,但这一次,他比以前都走的更远。他在流放地沉寂的度过了四年之久,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斯大林才从流放地回到了彼得格勒,重新开始活跃的革命活动。这时候,斯大林并不是列宁方针的积极拥护者。他在《论战争》中认为,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出路在于“对临时政府施压,要他表示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因此,当列宁第一次宣读《四月提纲》时,支持列宁的只有柯伦泰。当时并不止斯大林一个人,整个中央委员会对列宁举行武装起义的建议都置之不理。只是我们很难想象,像斯大林这样一个在武装袭击方面有丰富经验和强烈意愿的人,竟然在此时能平静下来。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平静,让斯大林失去了在俄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的中留下一些记录的机会。他之前已经干过无数次类似的武装活动,但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次。可是,对于像他这样走上了权力巅峰并且可以随心所欲操纵权柄的人来说,擦肩而过固然可惜,但他还可以通过修改历史来弥补,这就是他们这些人隐藏的权力。掌控了今天,就有权改变昨天,并且按自己的意愿规划未来。
胜利之初,由于中央委员们都忙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很难召集全体开会议事,所以设立了一个中央常务局,处理各种紧急事务。其成员为斯大林、斯维尔德罗夫、列宁和托洛茨基四人。这成为之后的斯大林的吹捧者强调他在中央领导的位置至关重要的一个关键点。那是他们有意隐藏了一个事实,在当时还同时存在一个规定,在决定问题时必须吸收在斯莫尔尼宫的所有中央委员参加,因此这不是一个独立的设置。
国内战争期间,斯大林是“军事反对派”的后台。他的突出特点就是不断同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发生冲突,抗拒托洛茨基的指挥,为此列宁不得不多次出面调停。
总的说来,从十月革命到国内战争,再到经济建设初期,斯大林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就知名度而言,当时的排名大体上依次是:列宁,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这以后才轮得上斯大林。在党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时,斯大林的得票数总是落在他们之后。
十月革命后列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国务活动上,无法分身处理党务。好在有斯维尔德洛夫挑起了这副担子,担任了中央书记、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有过人的记忆力,非凡的组织能力,党和政府的各种组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其在1919年3月的逝世,打乱了俄共初步稳定的轨道。俄共决定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某个个人的才能上,下决心建立一套组织系统,凭借组织机构进行组织工作。俄共八大决定在中央委员会下成立三个机构: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前两个机构是新设的,书记处是在原有基础上改组的。
政治局的设立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1917年为政治上领导武装起义而成立的。实际上当时并没有成立这样的组织,是事后1924年在反托洛茨基斗争中斯大林在会议记录上添写上去的,就是说,是1924年“组建”的!把反对武装起义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列入“政治局”,是斯大林对他俩卖力反托洛茨基的奖赏。
政治局和组织局成立后就开始取代中央全会。1919年4月到11月,按规定应召开16次中央全会,实际上仅召开了6次。政治局单独开了29次会,还同组织局一起召开了19次联席会议,组织局单独召开了110次会议。
“责任书记”是负责领导整个书记处工作的,是书记处的头。后来“责任书记”改称“总书记”,起初职能没有什么变化。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当时的《真理报》只有“责任编辑”,没有总编辑的说法。领导该报的布哈林的职务是“责任编辑”。
斯大林是1922年4月3日俄共十一大后举行的中央全会上首次被选入书记处,担任总书记的。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