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3
登高望遠
安居何愁平五路 禍起最忌在蕭牆 (1)
霍偉基
2015年7月25日

再論中國如何應對國內、外的挑戰

筆者在上回談及中國的崛起,勢改變環球的利益格局,以美、日為首的老牌霸權,又豈會善罷干休趁中國的羽翼來豐之時,加以圍堵打壓,看來是美、日維權的良方,….自從二O一一年美國高調重返亞洲之後,中國在亞洲難有半天安樂日子,南海鑽油台981事件(越南)、島礁上對峙(菲律賓霸佔馬歡、費信、西月、北子及中業等諸島礁,並在黃岩島對中國叫陣!),以至馬來西亞、印尼及澳洲與美、日的頻繁“互動”,莫不衝著中國而來!就算是中國多年的“朋友”緬甸,自從接受美、日的“招安”後,中方在緬甸的投資項目,例如萊比塘(Letpadaung)銅礦,密松(Myitsone)水利項目盡皆觸礁、可見美、日老牌霸權的雄風猶在,其登高一呼,自然群小百應!….太平洋之大,彷彿容不下一個復興的中國!而中國在廿一世紀“一帶一路”的鴻圖大計,又從何說起呢?

崛起太急防腸斷

中國雖說是被四面圍堵,一帶一路的建構,更是千頭萬緒,但復興的大業,又是否到了“行人止步”之境呢?筆者看來,卻也未必?正如筆者時常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南海諸國之所以參予圍堵中國,說穿了,又不外是為了眼前利益 (有些為搶佔資源,有些受美、日唆使,,,,種類繁多,不一而足)。但綜觀來說,南海諸國皆以“利”字為先,(廣東俗語:搵著數。) 而真正一意向中國找麻煩者,則絕無僅有!故中國在開展一帶一路的宏圖時,手法宜剛柔並濟,切忌急功近利,無視南海諸國的經濟利益及各自的文化背景,畢竟時代不同,南海諸國已早非吾下阿蒙,而且若干國家倚仗南海經濟極深(例如越南在南洋石油收益,佔GPD接近20%),若中國仗著國力壓制諸國,則所遇的反彈必強,最終難免陷身爭鬥中,正中美國“圍而不攻”策略的下懷!與其說〝一帶一路〞是中國崛興的宏圖偉業,但亦應視為亞洲諸國合作的一個平台,由中國牽頭,歐、亞諸國參予其中,互利共嬴,方為上策。西方傳媒時常塑造中國意圖透過珍珠鏈的港口計劃,把緬甸的皎漂港(kyaukphyu),孟加拉的吉大港(Chittagong),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Gwadar)建構成一系列的軍港,從而把軍事實力伸延至印度洋,波斯灣,紅海,以至地中海…..此等渲染中國威脅論的老調,既無稽,又荒謬!現在已是廿一世紀,西方傳媒還用上世紀二戰時期的心思來看一帶一路的計劃,實在未免落伍過時吧!須知一帶一路雖著眼於建構中國的環球貿易聯繫及能源供應,中國是利用其充沛的資金及過剩的生產力來開展一帶一路的。亞投行的建立,就可以証明中國是以資金,而非軍事,作為一帶一路的後盾。美國能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一躍成為超級霸權,以超強的軍事實力宰制天下,是因為在二戰之後,環球列強經兩次大戰後己極其衰弱,美國在此權力真空期間方能鯉躍龍門,主宰及重訂全球的遊戲規則!(聯合國,IMFWorld Bank等組織,皆是在194445年期間,由美國牽頭成立)。但此一時,彼一時,中國絕無可能,亦不值得,走美國當年勃興的舊路,秏費血本來維持一支足已震攝群雄的海軍艦隊及在環球遍殖海軍基地!其實隨著科技發展,筆者覺得維持龐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並非明智之舉,須知每一個年代的海戰皆有其致勝武器,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王牌是戰列艦(Battle Ship),第二次大戰是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但七十年已過,筆者相信高速導彈(High speed Missile)將主宰廿一世紀的海戰勝負,近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Scott Swift 訪日,大放厥詞,說一旦中、日就釣魚台爆發衝突,其艦隊早已作好應對準備 (…We are ready to respond as we might be called to respond by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bout what we will do and what we won’t do……) 對此鷹派言論,筆者只會一笑置之,因為一旦開戰,美國艦隊若不想成為岸基東風21D導彈(射程3000公里)的“活把子”,唯一生路就是“滾”,拼命逃離第一島鏈!Scott Swift的言論當然嚇不到中國人,但要糊弄日本右派,使之為馬前之卒,則可能收效

- 待續 -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1. 香港市民 2015-07-29 11:42:31
此文很有見地, 本人認為定要看.
2. 香港蟻民 2015-07-29 11:44:35
愈看愈精彩, 很期待下期待續文章.
3. mc 2015-07-29 11:52:07
閱後獲益良多,字字珠玑,言論有力!Awaiting the second episode.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