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 |||||||
(原文發表於2025年7月10日)导语:日前,德国政府表示,中国军方在红海用激光瞄准了一架德国飞机,称这一行为危及德方人员安全,完全不可接受,德国已召见中国大使进行交涉。对此,国防部新闻局表示,德方所言与事实完全不符。当时,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未在红海海域开展活动,也没有开机使用激光设备。 红海最近不太平。这边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正常巡逻,那边欧盟主导的"阿斯皮德斯"行动也在执行任务。本来井水不犯河水,没想到德国突然跳出来"抗议"——7月8日,德国外交部声称中国军舰用激光照射了他们的飞机,导致任务中断。 这剧情,怎么看都透着蹊跷。德国的这一指控事件的背后细节与逻辑,值得更深入的剖析。 一、德国涉事飞机的"双重属性",民用外衣下的军事痕迹 厘清事件性质,首先需审视这架引发争议的飞机。公开信息显示,涉事机型为比奇空中国王350,表面由民航飞行员驾驶的包机执行任务,但多重细节指向其特殊属性: 1、机型可疑:比奇空中国王350,这是一款以改装潜力著称的侦察机平台。该机型因航程适中、改装空间大,被多国军方用于电子信号侦察、海事监视等任务,其可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截获设备能对舰艇雷达参数、通信频率等核心情报进行搜集。 2、人员构成更显蹊跷:机上仅1名民航驾驶员,却搭载4名德国军人,且常驻于吉布提——这个非洲之角的战略要地设有多国军事基地,包括德国海外最大驻军点,其情报搜集功能不言而喻。 3、任务可疑:欧盟"阿斯皮德斯"行动名义上是反胡塞武装袭船,但这架飞机却玩起了"抵近侦察"的把戏。其任务区域与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常态巡逻区重叠时,涉事飞机却采取抵近飞行姿态。根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军用航空器对他国舰艇的近距离观测需保持安全距离并提前通报,而德国方面至今未说明此次抵近的合规性依据。 说白了,这就是一架披着民航外衣的"间谍机"。 二、"激光照射"指控的三大疑点 德国的指控虽言辞凿凿,但核心细节的模糊性让事件陷入"罗生门": 其一,谁是主动方?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在亚丁湾、红海执行护航任务已逾15年,始终遵循《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对近距离接触的应对有明确规范。若德国军机正常执行反海盗任务,为何会进入需中方采取反制措施的距离? 其二,"激光照射"的性质需科学界定。从国际惯例看,军用舰艇对抵近至警戒范围的航空器采取光电警告,本质是主权范围内的防御性措施。 其三,时间差背后的信息管控。事件发生于7月2日,德国时隔6天才公开抗议,其间足以完成信息筛选与叙事构建。这种延迟披露的操作,与其说是紧急应对,不如说更像是一场经过设计的舆论发声。 三、红海博弈,情报角力与规则话语权的较量 这起事件的深层意义,远超单一偶发冲突,折射出红海乃至全球海洋秩序的复杂博弈: 1、谁主动挑衅?德国军方闭口不提飞机为何异常接近中国军舰。正常军事行动会搞"贴脸飞行"?更像是故意抵近侦察,被反制后反而倒打一耙。 西方情报网络对中国海军的抵近侦察已形成套路。近年来,以"民用平台+军事人员"为特征的"灰色侦察"渐成常态,从南海到红海,类似披着科研、商业外衣的侦察活动屡见不鲜。这种模糊身份的操作,既试图规避直接军事对峙风险,又能实现情报搜集目的,本质是对国际规则的技术性规避。 2、激光照射是否属实?中国海军早就有言在先:对挑衅性近距离接触会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如果真是激光照射,大概率是警告性质的光电对抗设备——这在国际海上相遇规则中完全合理。 3、抗议时机耐人寻味。事件发生在7月2日,德国却拖到6天后才抗议,期间足够编造一套"受害者叙事"。德国总理默茨近期表态愿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但其军方却在敏感海域采取具有挑衅性的侦察行动。这种外交表态与军事动作的错位,反映出欧洲内部在对华战略上的认知分裂。 四、中国的立场,以规则为盾,以事实为据 面对这种"碰瓷"行为,中国的态度很明确: 1、事实胜于雄辩。从证据维度看,中国海军舰艇的航行数据、光电设备记录等均为事件的直接佐证。如果德国真清白,为何不敢公布飞机航行轨迹和雷达数据? 2、规则之争。中国外交部已表态要求德方澄清事实。国际海洋法规定,军机抵近他国舰艇需保持安全距离——到底是谁在破坏规则? 3、战略定力。中国海军在红海的存在,始终以护航商船、维护地区稳定为目标。德国这种小动作阻挡不了中国护航编队。正如网友调侃:"德国人演戏前先看看自己几斤几两,真要冲突,吉布提基地够不够解放军炸的?" 总之,红海不是好莱坞片场,德国也别指望靠"间谍机+假抗议"就能讹诈中国。当某些国家把黑手伸向中国时,最好先想想:今天的中国,还会怕这种下三滥手段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