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政經新聞及評論
地产高管的薪酬现状,令人唏嘘
明源地产研究院
微信号
2024年1月22日

(原文發表於2023年12月20日)

 
近期地产圈的热门新闻,无疑是碧桂园高管主动降薪。
12月12日深夜,碧桂园突然发布公告称,结合行业和公司实际经营需要,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主动提出降薪请求。
调整前,杨惠妍、莫斌、杨子莹、陈翀年薪分别为37万元、300万元、200万元、37万元。调整后,上述四人年薪均为12万元,相当于每月1万元工资。
对于这波操作,业内评价不一。
有人说,满打满算,四大高管也仅仅为碧桂园节省了500多万工资开支,而且高管的大头收入在于分红,工资占比非常之小。
也有人说,现在大环境不好,降薪更多是向外界证明,高管会与公司同甘苦、共患难。
孰是孰非,这里不再过多讨论。今天,明源君想梳理下近两年房企高管的薪酬变化,以及降薪是否真的能够拯救公司。

 

地产高管降薪减福利:
月薪降至1万,配车拿去拍卖

 

房企高管,一度是高薪的代名词。
比如有媒体统计,2020年,就有两位地产高管薪酬过亿。其中莫斌薪酬1.33亿元,原恒大总裁夏海钧薪酬2.04亿元,比很多上市公司的全年净利润还高。
可随着地产行业持续下行,房企高管们的薪酬也是一落千丈,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年薪能超过这些高管。
地产高管降薪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万科为代表,董事长带头降薪,自愿放弃600多万奖金。
2021年,万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5亿元,同比下降45.7%。这是万科发展史上,第三次净利润下滑。
在写下4000字“检讨文”后,万科高管主动提出降薪。
其中董事长自愿放弃600多万年度奖金,领取的税前报酬从2020年的1247.3万降至2021年的154.7万元,同比下降近9成。
万科另外7位高管也决定放弃部分薪酬,8人合计降薪约2400万元,同比下降50%。
同是2021年,据乐居财经统计,共计47家CEO出现降薪,其中降薪超百万的有14位,无论是数量还是幅度都较去年有明显增加。
比如时代中国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岑钊雄降薪956万元,汇景控股首席执行官伦照明等也都在500万元以上。
第二个阶段以碧桂园、融创为代表,高管月薪降至1万,配车也被拿去拍卖。
到了2022年,地产高管降薪范围更大,幅度更高,87位CEO总薪酬达到3.68亿元,较2021年的6.88亿元,大幅缩水近一半。
其中,有十位房企CEO薪资降幅超过50%,比如某民企主席兼总裁薪酬较上年减少1738万元,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等人,也都从千万级别年薪降至百万级别。
今年12月,碧桂园也宣布,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的年度薪酬,统一降至12万元。
经过多次下调,2023年碧桂园高管(包括副总裁、职能中心总经理及以上高管、区域总裁)薪酬已较2021年下降86%。

高管想拿更多薪酬

股价涨跌也是考核之一

不得不说,面对业绩下滑,降薪减福利是企业节流最快见效的办法。

但明源君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薪酬调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切不可盲目大面积降薪。尤其对于高管来说,他们作为公司的核心人才,其个人利益一旦受到影响,丧失了干劲和忠诚度,反而会让公司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所以,房企薪酬体系调整,重点应该落在如何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上,多劳多得,少劳多得,通过“一降一升”合理控制人工成本。

第一,降低固薪占比,提高浮动薪酬比例。


罗永浩曾经说过,一个企业里真正创造80%价值的是那20%的员工,但是分配收益的时候不可能把80%的收益分给那20%的员工。那些差的80%的员工是跟着那20%的员工沾了光,整天抱怨的又是那些80%的人,那些20%的员工从来不抱怨,实际上相对于他做出的贡献和他得到的收益是不公平的。

所以,现在很多房企都通过降低固薪占比,提高浮动薪酬的方式,将员工收益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尽可能地平衡员工做出的贡献和他得到的收益。

比如某品牌房企就下发红头文件,将“非营销人员”的固薪和年终浮动奖金来了一次大调整,职位越高则浮动比例越高。

其中,1级至5级员工固定薪酬比例90%维持不变,年终浮动性奖金基数比例10%;
6级至8级员工固定薪酬比例调整为70%,年终浮动性奖金基数比例30%;
10级及以上员工固定薪酬比例调整为50%,年终浮动性奖金基数比例50%。
 
另一家龙头房企也顺应市场环境变化,调整了激励机制,并划定了考核红线。

比如年度综合指标大于90%小于100%,降薪10%,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不高于B;年度综合指标<80%,免职,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为D;经营性净现金流(须扣除财务利息金额)<0,免职,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为D。

第二,既要KPI,也要OKR。

明源君曾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去很多房企都采用KPI考核,但这种“一切用指标”来说话的考核方式同样存在弊端,比如,组织目标设定一定会变得保守,员工不愿意承担更具挑战性的目标。甚至很多员工对公司的目标知之甚少,仅仅为了kpi而工作。


而OKR的目标不是公司强加给员工的,而是由员工自己提出的。员工可以先查阅上层的目标,在自己想做的事情范围内找到能对公司目标有利的部分,与管理者讨论后,做权衡取舍。这样一来,组织的目标就成了员工的目标,成了他奋斗的动力,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能动性。

2021年,万科率先成立OKR研究与推进小组,负责研究与推动OKR管理工具在集团内的应用落地。最近两年,也有越多越多房企引入OKR。

比如旭辉就制定了《OKR管理办法》,各部门的日常管理例会逐步采用OKR方法和工具召开。

针对使用OKR的人群,旭辉还优化了原有的员工绩效体系,取消了每个周期初的绩效计划制定,从基于目标达成率或任务完成率的评价模式,改为基于价值贡献的评价模式。


针对部门,旭辉仍然保留KPI考核体系,KPI以年度为周期,用于评价组织的当期经营结果,和年度奖金直接挂钩。OKR以季度为周期,聚焦长期战略突破点或当期经营痛点。

金地某城市公司同样成立了OKR研究与推进小组,并针对“一盘一策”、“产品力”、“开发提效”、“投资”、“满意度”五大目标(O)进行分解。

比如针对一盘一策,公司关键结果KR(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必须做什么)又细分为四个,分别为

KR1:提升项目品牌竞争力、提利润(KR权重30%),具体行动包括大户型精装价格突破,提售价等;
KR2:助力营销、全民热销(KR权重30%),具体行动包括实景示范区、金房宝等;
KR3:快签约、速汇款、资金盘活(KR权重20%),具体行动包括加快监管资本解控,提前税务筹划等;
KR4:开源节流、降成本(KR权重30%),具体行动包括方案阶段加强成本管控意识,成立无效成本管控小组等。


第三,增加市值管理考核指标。

之前曾有报告对比中美两国上市公司绩效考核指标。

国内上市公司偏爱利润营收类财务指标,几乎不用市值类考核指标。

而在美国资本市场,市值考核非常普遍。比如福特就规定,一个高管从上任开始5年时间内,必须达成相应职级的业绩目标,即所持有的所有形式的股权价值之和达到基本工资的一定倍数。

这样考核办法,直接将管理层利益与公司股价表现深度绑定,倒逼高管不仅仅要想办法完成经营业绩,还要持续关注和维护公司股价和市值,根本上还是维护广大股民的利益。

尤其对于股价持续低迷的房地产板块来说,这种考核办法很有必要。

比如,万科就在净利润考核指标基础上,增加年度股价变化作为调节系数,将公司A股每日复权收盘价的全年平均值作为对比指标,强化股东利益导向。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万科高管想要拿到更多薪酬,除了要一如既往保住利润,还需要关注股价的变化,维护股民们的利益。

结语:

房企对薪酬体系的调整,本质上反映的是其对市场前景的预判。

2023年以来,虽然楼市利好政策不断,但市场热度和增长动能在今年能否得到延续,仍是未知数。

这也意味着,如果房地产市场再次下行,房企经营规模不能快速提升,新一轮的薪酬体系调整仍会继续。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