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 : 0
好文共賞
商•對論 做好人 做好事 把好事好好做好(1)
譚景林 蔣天豪
2017年11月2日

七十年代港大畢業生黃令仲先生的餐飲人生 

 

前言:1975年,黃令仲先生在香港大學拿到Social Sciences本科學位,工作五年后,重新再進香港大學修念法律。1990年,他作為較早一批的港商,來到內地參與房地產項目和工業的開發。在參與主要工作的同時,基於個人興趣所在,在1996年,他在建設路開了一家中餐館,取名福臨門。2017年的黃令仲,已經在成都生活了27年,他為人謙卑、感恩、努力、踏實,始終穩扎穩打。他早已從房地產行業退休,但他的餐飲興趣仍在,96年開的福臨門餐館,還有如今的5家港久茶餐廳,去年又新開了一家日料館——吉盞。他願意為當地做貢獻,多招聘和培訓本地員工。他說:“我通過做餐飲,做些教育,團隊工作培養年輕人學到東西,親身努力,活得有尊嚴”。

 

我們兩人,譚景林是在四川大學就讀的香港學生,而蔣天豪則是同樣在川大就讀的樂山學生。以下是我們倆為黃先生所做專訪的記錄。

 

川:譚、蔣 

黃:黃令仲

 

川:70年代,在英國治理下的香港大學有什麼特點呢?與現在的大學有沒有什麼不同?(背景:在70年代,香港隻有兩所大學,大約隻有百分之二的學生能進入大學,膜拜學霸。。)

黃:我不太清楚現在的香港大學和內地的大學的情況。當年我在香港大學時,大學依照英國本科是三年制。那時候雖然香港大學,都是用英語上課,也有不少英國教授,但是學生和教職員絕大部分還是中國人。說到我那個年代的學生生活,也是非常自由多彩的。有的喜歡參與學生社團活動。而也有學生,例如我,必須勤工儉學,一邊讀書一邊打工。你知道,70年代早期,香港的經濟還沒起飛,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在我7歲的時候又離世了,家裡有弟弟妹妹,所以我除了上學還要打三份工,我中學的時候也是邊學邊打工的。

 

反正,大學就是讓你受教育的地方。但是這個教育不一定來自教授,大家可以從Library裡學到很多知識。

 

那時候上課是不點名的,每人都有不同背景、價值和觀思維,也懷著不一樣的理想和目標,用什麼方式過完這個大學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我那時想隻要完成課程,按大學的規則考試合格,順利畢業就行。除學習外,我在大學最重要的收獲就是,結交到了一堆朋友。很多朋友直到今天都非常要好,這是難能可貴的。

 

川:你到成都的契機是什麼呢?

黃:在港大畢業后,我投身房地產行業,1988年,那年36歲,已經實現經濟自由,也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此時,第一次有空暇時間思考家庭經濟以外的問題。我發現,在殖民地的教育體系下,自己根本不了解祖國。 故此,我決定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成為一名生活探險家,也順帶發現新機遇。

 

1990年,面對新時代的不確定性,我的一些親朋好友都紛紛移民。通過在香港生活的一位四川籍朋友,他介紹我認識成都,所以我就來到了成都。當年那個在香港見慣了高樓大廈,車來車往,聽著香港流行音樂的香港仔,在成都看著街上來來往往的自行車,感受著傳統的巴蜀藝術和文化,覺得是一場精神盛宴,是難得的人生美好經歷。

 

當年的成都的外商還很少,而發展經濟的需求又非常迫切,我有一點在香港積累的資本,便參與到一些投資項目發展。除工作外,成都市政府特邀我擔任過兩屆的成都市政協委員,在參政議政上做些貢獻。現今,我在成都擁有7家餐廳,包括港久茶餐廳(大家還記得2015年港久茶餐廳在青廣義賣的菠蘿油嗎?)、吉盞日本料理和福臨門川菜館。

 

“其實哪裡都是有好有壞咯,我來了就知道,在一些人眼中,大陸不好的一面被放大了。”

 

圖左起分別為天豪(於四川大學就讀的四川山學生)、黃令仲先生及譚景林(於四川

學就讀的香港學生)

 

-待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
 
 
 

 

Copyright © Easy Property Co.,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