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2、30年代
西方對中國建築的認知膚淺
認為中國建築
是發源較早但沒有發展的建築流派

▲
1896年起出版的《弗萊徹建築史》建築之樹
此圖為西方學者闡述世界建築發展演變
現版本已刪除該內容
國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更是
放任古建築被毀、被盜
而日本學者
早已走遍中國
尋找日本木構建築的源頭

▲
關野貞
20世紀初活躍在中國的日本建築學家
自1925年起
他們就完成了許多
中國建築史著作
且學術水平頗高
如1925年
伊東忠太《支那建築史》
關野貞、常盤大定《支那佛教史蹟》
1929年
伊藤清造《支那的建築》
伊東忠太、關野貞、塚本靖《支那建築》

▲
1925年伊東忠太《支那建築史》
故而
日本學者斷言譏諷
在中國沒有唐代及以前的木料建造物
就算有
中國也沒有能力進行科學的測繪
中國建築史是日本人寫的
要研究中國古建築還需去日本
這一系列荒唐的事實
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學者

▲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法隆寺建築群的建造時代可追溯至7世紀
被評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築
在這樣的背景下
以梁思成、林徽因為代表的
一群接受西方建築教育的
知識分子
紛紛回國
放棄高薪的事務所工作
投身於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1924 年
在父親梁啟超的建議下
梁思成和林徽因雙雙赴美留學
梁思成人物年表
▼

林徽因人物年表
▼

梁啟超希望二人能
一邊進修學業
一邊培養感情
留學期間
梁思成也確實用才華
贏得了林徽因的芳心

▲
梁思成林徽因在大學期間的合照
在赴美留學之前
林徽因已經打定主意
要攻讀建築學
梁思成受林徽因影響
也選擇了攻讀建築學

▲
梁思成(左)、陳植(右)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合照
只是來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後
他們才得知建築係不招收女學生
林徽因只好就讀於美術系
但這卻沒有阻止她學習建築專業的腳步
一份1926年的賓州大學檔案上記載著
林徽因此時已經成為了
建築系學生的助理教員
顯然
建築係不招女生的規定
並沒有能阻止她學習建築的夢想

▲
林徽因,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畢業照
1925年
梁啟超寄給二人一本《營造法式》
題字: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梁思成一陣驚喜後
卻發現這是一本「看不懂的天書」
此時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未曾料想到
這本天書日後將陪伴他們一生
破譯這部「天書」
也成為了梁思成夢寐以求的願望

▲
1925年刊發《營造法式》陶本
他們甚至還為第二個孩子
取名「梁從誡」
因為《營造法式》作者是李誡
取意「師從李誡」
1928年春
梁思成、林徽因
在加拿大舉行婚禮

▲
梁思成、林徽因結婚照
同年
他們接受父親梁啟超的建議
回國投身於建築教育事業
在東北大學創立了
我國第一個建築系

▲
1931年梁思成(第1排右2)與東北大學建築系師生合影
1931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
30歲的梁思成回到北京
與林徽因一起加入
中國營造學社
一個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營造學的
私人學術團體

▲
1931年
梁思成、林徽因加入營造學社後的合影
梁思成年輕時
因車禍留下腿疾
回國後林徽因的肺病
也一直反復發作
但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
他們在
1932-1937年
雙雙帶著病體
以北京為大本營
對華北地區的古建築
有計劃的展開了
田野工作

▲
1932-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路線示意圖
因此前中國並無人研究古建築
梁思成只好根據日本學者的資料
和各地縣志
規劃考察路線
1932年4月
梁思成看到日本學者關野貞
展出的薊縣獨樂寺照片
便立即找清華大學借測繪工具
來到獨樂寺門前

▲
獨樂寺觀音閣(關野貞攝)
初見獨樂寺觀音閣
其立於石壇之上
高聳矗立

▲
獨樂寺觀音閣
登簷測繪
發現脊作鴟尾
出檐深廣
斗拱雄大堅實
乃後世罕見

▲
梁思成手稿(觀音閣剖面圖)
內部中央的須彌座上
有一尊泥塑觀音菩薩站像
高16米
三層通高
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

▲
獨樂寺觀音閣內部
梁思成贊其
上承唐代遺風
下啟宋式營造
經查證
獨樂寺重建於984年(遼統和二年)
而當時日本學者認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
是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建於1038年

▲
山西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首次考察
就打破日本學者
對中國最古建築的論斷
這讓梁思成欣喜不已
並在文章中稱獨樂寺為
「無上國寶」

▲
梁思成在獨樂寺考察
且獨樂寺修建的時間
距離唐朝覆滅僅77年
首次出征
便有如此發現
讓梁思成看到了
唐代木構建築的希望
1933年梁思成受民謠的啟發
滄州獅子應州塔
正定菩薩趙州橋
他們開始向
河北、山西的山區行進
先後考察了民謠中提到的
應州塔
正定菩薩
趙州橋

▲
1933-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考察路線示意圖
在河北正定
林徽因穿著旗袍
爬上了隆興寺的樑架
這是國內保存
時代較早、較完整的佛教寺院

▲
梁思成手稿(隆興寺轉輪藏殿剖面圖)
在山西大同
梁思成測繪了
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
木結構塔式建築
應縣木塔

▲
應縣木塔
他花了整整6天時間
一根柱、一檁梁
一個斗拱、一個斗拱地
測量了幾千根樑架
還不顧生命危險
爬上60多米高的塔頂
進行拍照和測繪

▲
梁思成手稿(應縣木塔外立面及剖面圖)
另一邊
林徽因則前往附近的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
對刻在石頭上的建築細節
進行臨摹和拍照
以取得北魏時期木構建築的證據

▲
林徽因在山西
此時日寇步步緊逼
越來越多古建築
毀於戰火
林徽因著急道:
現在唐代木構在國內還沒找到
而宋代所刊《營造法式》
又還不能完全解釋
中國建築演變史至今依然是個謎
(引自:1933年10月7日林徽因發表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的《閒談關於古建築的一點消息》)
1934年
他們先繞道河北趙縣考察趙州橋

▲
梁思成手稿(趙州橋)

▲
趙州橋
後又在山西沿汾水南下
騎著毛驢
考察太原到趙城的古建
返程時又考察了晉祠
我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

▲
晉祠聖母殿
1935年
梁思成受邀請
調研測繪曲阜孔廟
以指導修復工作
同年
他們夫婦還為天壇
擔任修繕顧問

▲
梁思成、林徽因在天壇祈年殿上屋頂上的合影
1936年5月
修繕工作告一段落
他們又前往河南、山東
考察了開封鐵塔、泰安岱廟等

▲
1935-1936年,河南、山東的考察路線示意圖
直到1937年夏
他們受敦煌壁畫的啟發
第三次考察山西
迎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建於857年的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它是寺廟的正殿
擁有巨大的屋頂
屋頂下藏著簡潔、嚴謹的
七輔作大斗拱
簷角像大樹般翼出

▲
佛光寺東大殿簷角
殿內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建築總高13米
總面積677平方米
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築

▲
梁思成手稿(佛光寺東大殿)
當梁思成、林徽因爬上樑架
才發現上面積存的塵土有幾寸厚
踩上去像棉花一樣
脊條被蝙蝠擠滿
臭蟲從他們衣服上爬過

▲
梁思成、林徽因在佛光寺測量
前後花了五天時間
終於確認佛光寺東大殿
建成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梁思成和林徽因
在兵來匪往的荒野中
用六年的時間
終於尋找到了
一座建造超過千年的木構殿堂
一座推翻日本學者言論的古建
一座接續唐宋建築演變的寺廟

▲
佛光寺東大殿木結構爆炸圖
那一天是1937年7月5日
可是沒多久
他們就從勝利的喜悅
跌入逃亡的絕望
「七七事變」爆發了!

▲
湖南國民日報關於七七事變的報導
梁思成、林徽因攜家人逃亡
在帶不了任何東西的情況下
卻抱著所有古建築資料
趕往昆明

▲
1937年梁家避戰逃亡路線示意圖
書生報國無他物
唯有手中筆做刀

▲
梁思成(後)、莫宗江(樑的助理)在李莊伏案工作
最後在四川宜賓李莊
梁思成、林徽因
艱難求生
在昏暗的菜油燈下
完成32萬字的著作
《中國建築史》

這一論著不僅有力的駁斥了
「中國無建築史」的偏見
還第一次把中國建築史學
納入了系統科學研究的領域
使中國建築史從蒙昧走向科學
形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向世人展示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
建國後
梁思成被任命為
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
為北京城做城市規劃

▲
梁思成向周總理匯報方案
1950年2月
梁思成先生和陳占祥先生共同提出
《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
規劃方案建議:
1. 將北京建設成風景優美、高度綠化
不發展大規模工業的政治文化中心
2. 保存古城牆城樓
將其改造為世界上最特殊的立體環城公園
3. 在城西建設一個沿南北軸向的新政府行政中心

▲
梁思成為北京構想的立體環城公園圖
收到規劃方案後
北京市長彭真告訴梁思成
毛主席希望有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城市
從天安門上看下去
到處都是煙囪

▲
老北京城風貌
梁思成、林徽因沒有因此放棄
又一起撰寫了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
還自費將規劃方案印刷分發
希望得到公眾的支持
然而蘇聯專家湧入後
在「向老大哥學習」的標語下
北京城牆轟然倒塌

▲
北京老城牆
1953年他們夫婦
為保住永定門城樓不被拆除
痛斥北京副市長吳晗
表示:
你們一定會後悔!
到時候再蓋的就是假古董!

▲
1952年拍攝的永定門箭樓和城樓
夫妻二人痛哭
永定門城樓依然在1957年
因“妨礙交通”被拆除
2004年
永定門城樓
又成為北京第一座復建的城門

▲
永定門城樓現狀
一面為北京古城奔走
一面參與新中國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工作

▲
1950年,梁思成在病中與林徽因討論國徽圖案

▲
清華營建系(林徽因參與的設計小組)提交的最終方案
二人先後病倒
1955年
林徽因病逝
享年51歲
梁思成備受打擊
文化大革命中
梁思成被當作
“混進黨內的右派”被批判
收藏的圖書資料全部被沒收
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最終
他於1972年1月9日逝世
逝世前仍在病床上畫圖紙

▲
梁思成晚年伏案工作
如今人們談起兩位先生
多牽扯風花雪月的故事
然兩人半生顛簸
於人跡罕見處追尋古建
逃亡於亂世
依然為沿途見到的每一座古建
停留、測繪
在政治風浪中
不畏權威
搶救民族建築文化

▲
1934年山西考察路上
兩位先生作為建築師
那份對古建的執著與赤誠
那份對民族文化的信心
那份以學術報國的初心
才最該被世人銘記與感動
(文章來源: 微信HND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