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怡居
過去7年,我司每年平均捐出52%純利作慈善用途,款額動輒以百萬元計,可稱實 至名歸的社會企業。閣下光顧我司,是變相自己做善事!日後請多多光顧為感!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尖沙咀總行 : 2569 2192
太古城華山分行 : 2569 1339
沙田第一城專責組 : 2647 1838
沙田銀禧分行 : 2636 1380
太古城明宮分行 : 2560 3738
杏花邨專責組 : 2898 0007
   回應 : 0
奇、趣、妙、識
适度拒绝,才能为你的“同意”增值
罗輯思維
2025年10月11日
(原文發表於2025年10月9日)
 
01

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超过70%的城市上班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边界感缺失”。
什么叫边界感?心理学家乔治·戴德提出过一个经典的边界原则,“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但现实中,很多人恰恰做不到这一点,明明内心想拒绝,嘴上却说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这种妥协未必能带来什么好处。康奈尔大学有个调研发现,过度随和的人反而可能遭受他人轻视。为什么?因为当你总是说“好”的时候,你的“好”就失去了价值。
你想想,一个从来不拒绝别人的人,时间长了,别人会怎么看他?会觉得他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甚至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关键的是,当所有人都知道你不会拒绝的时候,他们就会把那些麻烦的、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合理的事情都推给你。
相反,那些偶尔会拒绝别人的人,当他们说“好”的时候,别人会觉得这个“好”更有分量。
换句话说,适度的拒绝,其实是在为你的“同意”增值。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只要遇到自己不想接受的事,直接拒绝不就好了?
这个想法对不对?也对。但是,它还不够高级。没错,拒绝这个事,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今天咱们要聊的,不是那些常见的拒绝技巧,而是关于拒绝的更高级的方法。

02

学会“不含敌意的坚决”

什么是更高级的方法?这个标准主要来自一本书,哲学家岸见一郎的新书《被孤立的勇气》,这本书今年5月刚刚推出中文版。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可以把拒绝这件事,分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普通人水平的拒绝,学会保护自己的边界,为自己的需求负责。这是大多数人需要掌握的基本功。
第二个层次,是强者水平的拒绝,敢于为了更大的价值挺身而出,即使面临被孤立的风险。这是真正的强者才具备的能力。
换句话说,弱者的拒绝是为了自保,强者的拒绝会带点“侠之大者”的气质。
不过,要想成为强者,必须先从普通人做起。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自保是成为“侠之大者”的基础。你只有先学会了为自己说“不”,才有资格为别人说“不”。
所以,咱们先说第一个层次,普通人水平的拒绝。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想拒绝,却说不出口?泛心理科普团队“Know Yourself”曾经做过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主要出于这么几类原因。
比如,“控制感需求”。有些人能从不拒绝的过程中感受到控制感。当别人反复求助于自己的时候,自己就成了对方不可或缺的依靠。
再比如,“全能感维护”。对这些人来说,拒绝别人意味着“你的需求我做不到”“我能力不行”,这是他们非常不愿意承认的。似乎只有接受别人的一切请求,才能维持自己“什么都能搞定”的全能形象。
再比如,“讨好心理”,觉得自己只是在做一个好人,但实质上,他们不仅渴望他人的肯定,也恐惧对方会因为被拒绝而否定自己。他们相信,只有不断满足他人的需求,自己才会被喜欢、被接受。
你看,这几个心理机制,哪一种看起来都很“合理”,但它们的代价是什么?边界感缺失会让大脑处于持续高压状态,最终影响身心健康。你长期承担他人的情绪责任,自己却被掏空了。
怎么办?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一个经典方法,叫“不含敌意的坚决”
这个概念的精髓在于,你拒绝别人的时候,态度要坚决,但不要带敌意。
为什么要“坚决”?因为模糊的拒绝往往会被理解为“还有商量的余地”,对方会继续施压,你最终还是会妥协。
为什么要“不含敌意”?因为敌意会激发对方的防御机制,把一个简单的边界问题变成人际冲突。
科胡特强调,真正的“不含敌意的坚决”,核心是要区分“拒绝这件事”和“拒绝这个人”。你拒绝的是不合理的要求,而不是提出要求的人。
比如同事让你加班处理他的工作,你可以说,“这个项目不是我负责的,我今天有自己的安排。不过如果你需要建议,我可以告诉你找谁更合适。”
你看,这句话有三个层次。首先明确边界,不是我负责的。然后说明现实,我有自己的安排。最后提供善意,愿意给建议。既坚持了原则,又保持了关系。
做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大概掌握了初级水平的拒绝。

03

自由就是不被任何“倾向性”所驱使

接下来,我们可以向更高水平,强者层次的拒绝探索了。
岸见一郎在《被孤立的勇气》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假如你已经获得了内在自由,那么,你不能只管自己。
这看起来有点矛盾。前面咱们刚说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边界,现在又说不能只管自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但是,岸见一郎明确提出,获得内在自由的人,有义务为更大的共同体承担责任。这不是道德绑架,这是逻辑必然。
为什么说是逻辑必然?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什么叫真正的内在自由?按照康德的定义,自由就是不被任何“倾向性”所驱使。你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害怕什么后果,也不是因为想要什么好处,而是因为你认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对的。
那好,假如你已经获得了这种内在自由,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当你遇到自己不认同的事情时,即使这些事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的沉默,实际上也是在为“遇到不义就沉默”这个行为准则投票。
而一旦你为这个准则投票,就与你自身的道德标准互相冲突,互相矛盾。
你想想,假如你看到职场霸凌,你内心产生了波动。这说明你有基本的道德判断。你察觉到这件事不对,但你选择沉默,实际上是在说“遇到不对的事情应该保持沉默”。而这两个立场是矛盾的。这个状态会让人非常“拧巴”。
因此,基于自我道德层面上的自洽,你必须挺身而出。这是逻辑必然。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看到不对的事情,还能心安理得地保持沉默,那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获得内在自由,他还在被某种“倾向性”所驱使。比如对安全感的需求,对他人认可的渴望,或者对冲突的恐惧。
岸见一郎有一个核心断言,真正有勇气的人,不会被孤立。为什么?因为当你为了正义而发声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为更大的共同体服务。在这个更大的共同体里,一定有人支持你。
社会心理学已经有研究发现,当个体表现出道德勇气时,虽然可能在小群体中遭到排斥,但会在更大的社会网络中获得认同和支持。这叫做“道德声誉效应”

04

三步培养“挺身而出的勇气”

具体应该怎么培养这种“挺身而出的勇气”呢?
《被孤立的勇气》里提出了一套三步法。
第一步,自我接纳。
注意,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我很棒”,自我接纳是“我就是这样”。要诚实面对现实,我确实害怕被孤立,我确实有私心。承认这些,然后问自己,即使如此,什么是我应该做的?
第二步,他者信赖。
这是最难的一步。你要无条件相信他人,即使面临背叛风险。岸见一郎说,信赖不是“假如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而是“我选择相信你,不管你怎么回应”。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傻吗?万一被利用怎么办?岸见一郎的回答是,被利用的风险,小于不信任的代价。假如你不信任任何人,你就永远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感觉。
第三步,他者贡献。
这不是完全为他人效劳,也是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当你为更大的共同体创造价值的时候,又是在完成一场内心的自洽。这个自洽就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当然,岸见一郎也说过,这套学问不是研究怎么让你升职加薪的。这套理论解决的是心态问题,当你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是害怕外界压力而不敢行动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
对于第一层次,以保护自己边界为目标的拒绝,你可以这样说,“这个不是我的职责范围,我今天有自己的安排。假如你需要帮助,我可以建议你找谁。”
对于第二层次,带点“侠之大者”气质的拒绝,你可以这样说,“我觉得这件事不太合适,可能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其他的解决方案?”
第一层次的拒绝是自爱,第二层次的拒绝是“挺身而出”。按照《被孤立的勇气》里的标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阿德勒说过一句话,“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被孤立的勇气》里把这句话升级了,真正的自由,不只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更是让别人讨厌你也要坚持正确的勇气。这也许是“说不”的最高境界。
我要回應
我的稱呼
回應 / 意見
驗証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