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 12589 回應 : 0 |
比較滿意的文章選集(105)![]() 王文彥怡居地產常務董事及
中原地產創辦人 2014年3月18日
是治是亂,一念之間 (原文發表於2003年7月5日)
「七‧一」大遊行,超過五十萬市民(讀者張慧眼先生認為這個數字是低估,他的分析有見地,詳情見附信)上街後,香港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董建華政府面對一個異常艱難的選擇:原封不動地如期二讀、三讀通過二十三條;擱置立法;如期二讀,但作出重大修訂。
董建華該怎麼辦?
我認為上策是暫時擱置在七月九日立法,進行足夠諮詢及修訂,再立法;中策是如期二讀,但作出重大修訂;原封不動通過二十三條則是下下之策。
五十多萬市民(張慧眼先生請原諒我仍用這個數字)上街宣示不滿,絕對是人民力量的顯示,它使我想起十多年前菲律賓人民推翻馬可斯,想起數年前印尼人民推翻蘇哈圖。董建華政府六年來的種種失誤施政和好官我自為之的取態,終於使民怨一發不可收拾。不要以為市民遊行很和平、冷靜和理性,就低估局面的危險性。局勢其實是外弛內張,民怨已達臨界點,如同一個巨大的火藥庫,處理稍一不慎,就會即時引爆,小則騷動,大則暴動。
一直以來,中央是挺董的,但挺董是有底線的,北京一定不會支持一個與大多數市民對立的特首或特區政府,尤其當這些市民愈來愈擁戴中央政府,愈來愈接受和歡迎黨和國家領導人如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和溫家寶。穩定壓倒一切,北京一定不歡迎香港動亂,缺乏政治智慧的特首、高官及親政府政黨可能不曉得利害,但擅於感覺局勢變化及駕馭複雜局面的中央一定曉得。相信現時北京正密切注視和不斷評估局勢的發展,並衡量取捨。經「七‧一」大遊行一役,董建華的無能和不得人心,昭然若揭,北京犯不著為了保他而 站在市民的對面,必要時北京是會棄車保帥的。
量變會引致質變,上街遊行不是五千人、五萬人,而是五十多萬人。與他們同一心思的,人數恐怕不下五、六倍,這是多大的一股力量和民意,任何仍想在政壇爭取選票(不管是直選還是間選)的政黨政客大抵不敢、不願亦不能對此視若無睹。自由黨、早餐派部份成員、某些獨立立法會議員,甚至港進聯此刻都改變了態度,不再一面倒支持政府在七月九日通過二十三條,反而勸政府暫時擱置立法。在此情況下,董建華政府在議事堂上還可依靠誰去保駕護航呢?看來只剩下民建聯和一些零散無黨派親政府議員,但他們並無足夠力量扭轉乾坤。
退一步說,縱使中央依然挺董,自由黨、港進聯和早餐派依然對董不棄不離,但對著日益反叛的廣大市民,政府管治權威消失殆盡,特首及問責高官日後的施政勢必舉步維艱,必有度日如年之感。
董建華會怎樣選擇?
董建華及其班子再笨再拙,對上述情況亦斷不會一無所知,我估計董今次最可能採上策,其次是中策。萬一董取下策而居然在立法會取得多數票通過,則市民公民抗命也罷,移民也罷,轉賣生意也罷,余欲無言。
附信: 大話怕計數 王文彥先生,
看了您《七‧一大遊行,民意強大清晰》一文,關於遊行參加人數有多少,我有一些看法不吐不快。 二零零三年七月一日我和太太輪流手抱小孩,不算舒服地走完由在維多利亞公園「被困」至中環政府合署的整段遊行的路,汗流浹背,但非常值得,亦教育了下一代公義是什麼。
遊行完驚訝的不是群眾的秩序井然,這是預計之中,而是主辦單位公佈的遊行人數超過50萬,而警方則公佈35萬(截至下午6時)。我祇是參予遊行的一個小市民,統計遊行人數的工作或責任不在我,不過大話怕計數,請看下列分析:
─讀者 張慧眼上 2003年7月3日早上 E-mail : dennywongmy@yahoo.com.hk
|